范文网 论文资料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大全)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大全)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侯新红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深知,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发展,学生也不能发展。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唯一需要我们做的。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侯新红

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深知,一所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发展,学生也不能发展。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当下唯一需要我们做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农村学校,更应该将教师专业成长提到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现就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成立成长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为了能更好的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要立足实际情况,依托于学科教师情况,组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要从本学科教师中挑选出有共同志向、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教师组建团队,选好团队负责人,取好共同体名称,写好共同发展计划,找好共同发展载体,制定共同发展章程、拟定共同发展推进表,从而整体推进专业成长共同体工作的有序开展。校长不是拿着皮鞭在后面赶,而是举着红旗在前面领。在学校成立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要积极参与,要有目的地推荐学校学科骨干教师或带头人到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中,让每一个成长共同体中都有人引领,教师就能在这个共同体中很好的成长和发展了。

二、抓好成长载体,努力提升教师内涵

在具体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共读、共写、共探、共磨”四共上开展工作,以此提升教师内涵。 1. 共读

于丹教授说:“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决定的,但是生命的厚度和人生的高度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高度就等同于厚度,厚度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一个人的底蕴,而底蕴就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书,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深深的知道我们知识的浅薄,真切的感受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于是利用教师成长共同体,在教师中开展“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教师先读《课程标准》,然后将自己的课标的解读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并利用“共同探讨”的时间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在读完课程标准后,又与本组教师一起走进名师,读名师著作,与名师对话,了解名师的教学风格,体会名师的教学风采,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知识底蕴,丰富教师的学科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2. 共写

要从两个方面抓教师的“共写”。一是让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学经验小结,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学习交流体味。二是提倡师生共写随笔,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这种写,不仅让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心理,实现师生的心灵对话,真情告白,让师生成为好朋友,知心人。重要的磨练师生的意志,反省自己的每一天,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3. 共探

这里的“共探”有两层含义。一是共同探寻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二是探寻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课堂教学风格。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本课题实验,让教研工作紧紧围绕课题实验这个“根”来进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让共同体的教师不断的走进每一个成员的课堂,学习每个教师的教学优点,找出并帮助教师改掉不足,同时去挖掘教师的课堂特点,帮助教师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4. 共磨

共磨指的是共同磨课,一是让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班级上同一个内容,二是同一个内容由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后迅速组织本组教师评课,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后再上。它是我们向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走进的一个途径。

为了构筑我们的理想课堂,让课堂教学有效或高效,就得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一是将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主线、教学方法、教学机智、教学生成、教师基本功、教师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线路、教师关注的学生点、教师的语言等),让每一个听课教师各自带着任务和目的听课,分析授课教师的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实施同课异构,也就是“共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调整和教学思想碰撞,构筑自己的理想课堂,实现高效课堂,追求个性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三、搭建教研平台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选取学科带头人,带动区域教研工作

作为一项教研工作,不能仅仅满足工作就在本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将这一教研在区域内推开,整体推进和带动区域内教研工作。一是要选好学科带头人,开展“送课下校”活动,形成一个联动的区域教研网,进而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让学科带头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送课学校教师的需要,送课下校。同时,还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陪同学科带头人一起送课下校,行政人员也要准备一节课(这一做法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带好头,要起到榜样作用; 二是逼行政人员成长,确实也需要成长)。在送课下校的同时,送课教师要把最近所读的书,自己写得反思、心得、体味等一同送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分享。就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交流中,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思想观念,丰富了教研活动内涵,推动了区域教研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2. 开展校校联动教研,助推教师成长

一所学校,教师要成长,如果仅仅只局限于校内教研平台,是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的。要让教师更好的成长,就得把教师推到教研前沿,逼教师成长。一是要为教师搭建教研交流平台,主动联系周边乡镇学校开展校际交流,通过这种同伴互助式的交流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不断的提高;二是要把教师推出去上“推介课”,通过上“推介课”让教师更好的认清自己的教学水平,找到自己发展的短板,找出自己发展的成长点,从而达到逼教师成长的目的。

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成长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可现实却是成长对于多数教师来说那样的遥不可及,不是没有好的成长载体就是没有好的专业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发展的短板,成为农村教学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农村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摆在农村教育面前的一道坎,真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能够对迈上农村教育这道坎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第二篇:如何实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拥有了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谁就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而人才的得来,离不开教育的培养。而实施这一目标就必须得依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质量的优劣。农村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这批队伍的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能否实现。

[关键词]农村学校

教师

专业化

成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富民强国之路。谁拥有了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谁就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而人才的得来,离不开教育的培养。而实施这一目标就必须得依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质量的优劣。

农村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这批队伍的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败,关系到中小学生将来能否成材,关系到整个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关系到整个民族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能否实现。

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农村教师成长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希望。如何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呢?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广大农村教师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农村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现状

(一)外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农村学校除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学校相对比较集中以外,其余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学点分散,办学条件较差等现状。

2、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学生少、班额小,普遍存在包班现象,专业教师奇缺,学科单一,导致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在农村学校,教师所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教唱几首流行歌曲就是音乐课,胡乱涂鸦就是美术课,做几节广播体操就是体育课了。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少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干脆将音体美和英语等课改为语文数学课,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3、教师待遇低下。民革中央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农村教师收入偏低,工作压力较大。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下大力气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资发放问题。但是,与城镇教师相比,身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收入明显偏低。《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结果公告》中称,根据年度统计结果,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932元,日平均工资为99.31元。而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年工资也就在1万多元,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其它福利待遇。然而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个美好的将来,还得参加各种培训、报名、考试、学历提升等等。这些明显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4、学校科研水平低下,缺乏专家引领。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村教师大多科研能力差,加之缺乏专家的引领,对教学规律缺乏理性思考,缺乏研究,对引进的教法只取其形,难得其神,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校科研往往就是做做行式,或是跟风而以,真正做教育科研的很少。学校教研活动,要么是没有开展,要么是不知怎样开展,要么是学学文章、读读报,真正开展且有价值的活动那就少之又少。

5、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教育管理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一些名校为了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不惜花重金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招聘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而农村学校领导对外交流学习、外出进修较少,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从而导致农村学校领导队伍素质、管理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还有差距。管理者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不高;脱离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没有把握农村教育的正确方向;教育管理没有创新;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管理方法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二)、内因也时时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观念陈旧

由于农村信息比较闭塞,主动学习和接受新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时俱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难以在教师中得到推广,教师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虽然有些教师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已走出了"应试教育"的范畴,但是德育、体育、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上课满堂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片面追求分数等现象也还相当严重。

2、社会期望值低,对教师要求不高。农村地区相对比较贫困,家长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高达50%以上。对子女的教育,部分家长还停留在让子女认认字,算算账的低层次要求上。有的家庭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就完事了,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好教孬一个样,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在这种环境下,导致部分教师进取精神不强,竞争意识淡薄。

3、业务水平不高,学习氛围不浓,新课改理念深入不够。

农村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学习不够,相互之间交流甚少,缺少了学习的氛围,又加之自身业务水平不高,使教师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信心不足。对新课程教育理念认同与否反映了自身的教育观念。尽管他们亲身参与了新课改的实践,但由于新课改理念深入不够,就实质而言,他们还在新课改的边缘彷徨、犹豫、踌躇不决。

4、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高,教学手段滞后。农村学校有些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呆板、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等。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上不能领会课程标准精神,不会把握或处理教材的内容,不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能或不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仍然沿袭"一幅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或是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是多媒体教学形同虚设,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

二、如何实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呢?

所谓教师专业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中是这样定义的:"具备教师专业资格是不具备教师专业资格的教师所不能代替的。教师专业"化",这个"化"是一个过程,即教师在他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一过程即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如何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呢?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确保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思想敏锐的群体,心理敏感度大于其他职业,教师除了本身的教学压力外,还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和教师职业带来的压力。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而社会对教师的人格发展、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却少有人问起。普遍认为,教师每天都在给学生作思想工作,自己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就好比我们认为医生永远不会生病一样。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让我们看这一组案例,"福建南平顺昌县岚下乡新源小学男教师王某某强暴女生,重庆一乡村小学教师强奸10名女生、吉林通化市小学教师栗锋强奸19名女生、甘肃一教师强奸猥亵13名女生被判死缓、沈阳一教师课堂施暴6名女生无一幸免等等......"专家认为,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教育要发展须关注教师压力,采取措施来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2、加强师德建设,做好内强师德,外塑形象。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德为师之本,无德无以为师"。一位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化知识,作风仪表对学生都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和意识。经常开展师德创优活动,比如评选文明办公室,先进教研组,文明年段组,评选优秀园丁等。培养一批文明群体和教师,以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3、加大投入力度,统一工资标准,稳定教师队伍。

"要缩小城乡差别,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物质基础。",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津补贴未能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较大。

民革中央:要逐步提高农村教师收入,吸引大批合格人才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建议由国家财政负担,按照越是边远、贫困的地区,津贴越高的原则,设置农村教师津贴,以吸引和鼓励合格的教师人才往农村合理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认为,政府可采取一定措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降低不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单向流动趋势。制定教师工资调配政策,即提高对农村教师的津补贴,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使同等职称同样工作年限的教师,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的,工资及津补贴比城镇学校或重点学校高出一定的额度。

4、职称评聘向农村倾斜,平衡学校师资结构比例。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认为,要解决农村师资问题,就需要建立职称评聘机制,平衡学校师资结构比例。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当提高农村名、特、优教师比例,以吸引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流动。

5、强化培训能力建设,配套政府扶植政策。

实施"造血工程",构建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新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财政投入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纳入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从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的教师,制定多元的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当地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6、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和缺编学校支教的制度,大力推进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同时又缓解了农村地区合格师资不足和师资素质较低的问题。

7、建立名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制度。由名师所在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组织名师送教下乡。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指导学科教学和校本教研,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进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8、加强校本培训。一是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评价管理机制,从学校、教研组、个人三个层面定期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定期检查教师的业务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二是推行校本会课制度。学校着力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广泛开展互听互评活动,以"校本会课"为抓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加强了校内的横向听课、评课和教学讨论,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师上好不同级别的课,在对研究课的反思中审视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三是开展菜单式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 的教师。学校根据专业教师不多的特点,很多语数教师都兼有一门或几门其它学科,可进行 "菜单式培训"。提出培训时间和要求,兼职教师根据自己对该部分教学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前来参加培训。为教师"一专多能"提供保障。四是多校联合教研,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了片区性合作教研网络开展联合性教研活动,加强学校间、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9、课题引领,实践铺路,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一是"科研兴校"是我们农村学校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工作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在研究上,我们要立足于课堂,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构建开放性学习方式。建立"研究--推进--再研究"的模式。二是培养骨干,广泛参与。在教学实践、反思中,以课题促教研。发挥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在他们身上压了担子,学校要为他们展示才华搭台。搞好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的结合,建立教研组定期交流、学习研究,定期上课题研究课,课题组成员集体听课等制度。调动校内各阶层人员参与科研的广泛力量,形成各级协调,各层参与的群众性、广泛性的科研队伍,促进科研的群众化、普及化和实用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0、努力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创造条件。

培养优秀学校领导干部,要在干部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要建立符合现代学校管理要求的选人育人机制,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以为应从营造氛围,积极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引导和管理,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等。一是干部定期交流,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二是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能换一任校长或主任,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换一套办学理念。我们要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三是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加强校长培训,交流管理经验、强化学校内部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开展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中共十七大工作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1日第2版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农村教师"缺氧",还是师资有待"换血"?》----- 刘云伶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专业成长的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镇中心学校

李会勤

邮政编码:558307

联系电话:13638540200 【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成长受到桎梏,如何突破瓶颈,走出窠臼,笔者结合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现状,从两方面加以剖析,探究到摆脱桎梏教师专业成长的枷锁,以促进教师迎着改革之风,再次成长。 【 关键词 】教师

突破 专业成长 瓶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紧紧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得以成长,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符合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几年过去了,再看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初期相比较,并没有多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仍然停留在课程改革初期的层面,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看不到任何扎实、丰实、厚实、平实、真实的迹象,而浅薄、泛淡、枯燥、呆板、炒作彰显,如此的局面让人堪忧。笔者认为,制约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教师自身浅薄的文化底蕴。这就犹如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即便你在上面臵上大棚,装配空调,也不会有多少收成。

课程改革以来,沿着“专业引领”之路,我们的不少教师走进名师的课堂,聆听大师的讲座,但由于自身文化底蕴浅薄,学到的只是大师课堂教学一点“形”的皮毛和大师课堂教学艺术冰山一角,部分教师还因此而沾沾自喜,浅尝则止。因此,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浅薄的文化底蕴,只能造就普通的语文教师,而永远也成就不了大师、名师,浅薄的文化底蕴制约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文化底蕴清澈见底原因: 其一:忽视读书和狭隘的读书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百条建议》一书中说:“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宋朝黄山谷有这样一句名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三则引语阐明一个共同点:要热爱读书。而这正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最缺失的东西。君不见教学之余,很多教师沉迷于牌桌上、酒桌上、商场中、农忙里、精心呵护网上农庄、通宵达旦网上游戏之中,且乐此不疲,何曾静下心来读书?即便有些许读书者,也不过是读些于教学急功近利的教材和教辅用书而已。课堂上,教师也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来鼓励学生读书,但自己能熟读唐诗歌三百首的有几?在教师的办公之地看到最多的是教学辅导用书、教材、试卷等,少有教育理论著作、教育经验著作、文化经典著作。这种不读书的态度和狭隘的读书方法,致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缺乏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支撑,如何做到驾熟就轻、得心应手、举一反

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深入浅出、诙谐幽默,课堂教学中何来的凝重和大气,只能是照本宣科、足襟见肘、就事论事、语言干瘪而已。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毁灭的是什么?”从圆明园的废墟中王老师让学生挖掘出毁灭了良知,毁灭了爱国情感,毁灭性了艺术结晶,毁灭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毁灭了民族的自尊等,试想如果王老师没有对清朝文化的积淀,没有一种已生了根的爱国情感,又如何能挖掘如此深,文化传承的作用又从何说起呢?

两位教师在教学《江雪》时,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么冷的天,柳宗元为何要到江边钓鱼?能钓到鱼吗?”甲老师本想抛出绣球,而“不明理”的学生却把绣球反抛回来,老师愣过之后还是没辙,于是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得出了以下结论:柳宗元或许是来欣赏雪景的,或许是像某学生的外公一样,因为和外婆吵架后不高兴才出来钓鱼的。至于钓得到鱼吗,可以把冰面凿一个窟窿再钓。这哪里是诗歌教学,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图画美、意境美全没有了。在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老师先是一愣,而后反问学生:“柳宗元真的是来钓鱼吗?他钓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一问让学生陷入了一片沉思,此时老师趁势发下介绍柳宗元生平的资料,让学生看了之后再发言。一番阅读和思考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一学生说出,柳宗元是因为被贬官,内心十分孤独才来江边的,这首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更有一学生回答说,柳宗元不是来钓鱼的,他是来钓一个春天的。乙老师说,是啊,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你才是柳老先生的知音啊。我们不由得为乙老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机智发出由衷的赞叹。甲乙两老师有差别的仅仅是技巧和机智吗?不,他们质的区别是内在的文化积淀深厚与浅薄上。如果乙老师对柳宗元生平经历没有深入了解,对柳宗元所处时代政治背景没有全面了解,又何来课堂上的精彩呢? 有一位教师在听了支玉恒大师的课后这样评课:聆听大师的课,虽然没有感受到如江河、大海的磅礴气势,但却让我欣赏到恰似涓涓山泉,穿过密林,跳跃沟壑,一路走来,一路欢歌;聆听大师的课,感受到的不是磅礴大雨,溢满大地,而是三月里淅淅沥沥的斜风细雨,经久不息,地面尚且不会产生积水,但那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早已渗透到根须。简短的评语,既是对大师的课由衷的折服,同时评课教师的厚实文化底蕴彰显得淋漓尽致。

其二:笔者在网上对当今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家、名师了解,无论哪一位大师、名家都是名副其实的作家,创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四本个人专著,发表文章近百篇;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著有《琢玉》《欣赏与评析》《课标教学实录》《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萃》等专著;于永正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著有《贾老师教语文》、《贾老师评改作文》《贾老师读小学作文》《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而现实中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恰恰与其反其道而行之,一贯疏于写作,懒于动笔。很多教师写作无功底可言,拙劣到不会写活动简报地步。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工作了

二、三十年,从未在公开刊物上有只言片语展示,实在可悲;更有甚者,为了职称晋升,请人代笔或从网上高费请枪手;笔者曾想在本镇办一期校刊,从各学校教师上交上来的文章百分之九十是从网上原封不动的搬来,纯正的“拿来主义”。长此以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疏于写作,我们的教师不仅丧失语文教师的优势,而且我们将遗憾的看到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忙忙碌碌若干年之后,除了留下一些久积尘封、“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备课本笔记本,留下在学生的试卷和作业本上画的“×”和“∨”,留下在作文本写的“选材具体、层次清楚、结构紧凑、中心突出”使学生厌烦的公式化评语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呢?如此种种,何谈文化底蕴?又如何站在三尺讲台上去指导学生的作文呢?何谈专业成长呢?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师要经常动笔,或者与学生写相同题目,或者另写些什么,既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也能提高自己。”

众所周知,教师的文化底蕴的提升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有限的培训、学习、进修、座谈、参观所能就至,它必须是教师经年累月的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的积淀,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索锯不木断,非一日之功。现代教育教师仅是“一桶水”,已经不能解学生“求知若渴”之需了,教师必须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这里的“清泉”即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升教师自身文化底蕴。

其一:博览群书,日积月累

1、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可以通过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著作、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等。

2、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总之博览群书可提升理念,读专业读本可掌握技巧。学校要从提升教师文化底蕴的角度出发,为教师读书搭建和谐的平台,鼓励、鞭策教师读书,因为教师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读书的需要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二:勤学善思,笔耕不辍

1、孔子在《论语》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所谓:思则得,不思则不得,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把所吸取的东西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反复诊断,从理论到实践。“教而不学则罔,研而不教则空”,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通过反思了解自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不解,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

2、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有一次,全国著名教授贾志敏老师在执教作文时,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就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都领悟不过来,心里直犯嘀咕:这句话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这难道不是贾老多年来笔耕不辍积淀出来的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和超强的语感吗?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课堂教学艺术其实就是教师文化底蕴的展示。

俗话说:“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练手生”,我们的很多教师已经是三年甚至三十年没有动笔了,何止手生,恐怕是心灵已经生锈了。其实,也并非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作家,都能有文学巨著,但作为教师经常写些教学笔记、学习心得、教学反思之类文章,应该是必须的,不一定为自己涂上一层油彩,也不一定要发表,主要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阐释生活和人生,保持自己对语言的敏感,以便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高做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教师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你博览群书,日积月累,勤学善思,笔耕不辍,夯实了你的文化底蕴,专业成长了,你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一道精彩的风景。

第四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教研室 宋美华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师 专业成长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 0028-0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生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化过程。而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则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

笔者近几年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感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专业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忽视学情研究,忽视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作为教学的起点和调节因素;教师对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知之甚少,实践上也缺乏突破自我、与现代教学接轨的信心和决心;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农村教师不仅习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固守惯性,信奉经验,在潜意识中较为淡漠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教师缺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师者应有的人格精神与学识修养,导致在解读课文时捉襟见肘,与教学的目标要求距离较大;教师多年来习惯于闭门造车、各自为教,虽置身于教师群体中却缺少专业发展的互助氛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手段单一,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懒于尝试多角度、多渠道启迪学生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较少使用多媒体设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如何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实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笔者略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静心阅读——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石 教育家朱永新认为:“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各行各业专业提高的必然趋势,但为数不少的农村语文教师却因教学工作繁忙,而逐渐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一项对乡镇中学和城乡结合部中学的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接近65%的从业人员在一年内阅读整本刊物少于三本。换句话说,除了课本,半数以上的教师整整一年都没读过什么书,导致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思想也日渐贫乏,这对与社会现实、与学生心灵联系紧密的语文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教师上的是泰戈尔的《金色花》,在课堂上,教师用心地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意境,学生也很投入地朗读,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这时,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泰戈尔的文章真美,听说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你能推荐他的几部作品给我们看吗?”这位教师顿时无语。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位教师本人除了这篇《金色花》,也未看过泰戈尔别的文学作品。这个案例说明即便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拓展性阅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激发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夯实教师的学问基础。例如,充实学校阅览室的藏书,增加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购置一批新的教育理论书刊,向教师开放;提高教师的阅读热情;语文教研组在每个学期里,都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一设立学习模块,并搜集与模块相关的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探讨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途径;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各种报告会,为教师“充电”;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座谈会;开辟黑板报专栏,定期刊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每学年举行一次理论知识考核,营造浓厚的读书研究氛围。

二、自我反思——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写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小结等,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摆脱低水平的重复。例如,可以把上课的成功之处及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作为备课参考;可以对授课时的不足之处进行梳理、回视,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还可记录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捕捉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为精彩的教学提供不绝的“光源”。总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进行反思和记录,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做个“有心人”,将课堂教学的珍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村语文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勇于摒弃落后的做法,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互动、和谐统一的观念。应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只有不断反思、积极改进,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教学科研——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

科研,曾经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词,不少一线教师总觉得只有大学教授或硕士、博士才能做科研。其实,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科研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平民化”。“教改要深化,科研为先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语文教师要提升专业化水平,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但毋庸讳言,在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中,教育科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那都是些没用的花架子,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升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农村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牵动”的策略。学校应要求教务处、教研组引导教师将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例如,我区有一所农村学校的语文教研组根据本校壮族学生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壮族民俗文化对促进作文教学的研究》,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做好分工,鼓励老师和学生搜集壮族的民俗文化,充实写作素材,促进了身边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作文教学的良性互动,结果教师教得来劲,学生的作文进步也很快,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语文教学的科研范围很广泛,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等,均可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对象。每一个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疑问,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只要勇于研究、善于研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找到新的支撑。

四、专业引领——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保障

当然,教学研究如果只靠农村学校教师本人或本教研组教师之间封闭的交流研讨,难免会造成低水平复制,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往往会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出现典型的“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使教师的成长受到制约。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主动“攀高亲,结远缘”,组织教师上网与专家交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示范指导,走出去与名家、名师交流,落实学习上的“走出去,请进来”, 充实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在培训农村语文教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邀请市名师到校上示范课;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学科教学;加强市区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同时,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学薄弱学校的扶助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做法的成效十分显著,语文教师的整体素养有较大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显著提高,得到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关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根本,立足农村实际,认真树立专业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注重课题研究、加大培训力度,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酉阳县万木乡铺子小学校 李鼎明

【摘要】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机制建设、观念更新、有效培训、网络研修常态化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关键词】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资源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及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的深入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基本普及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大势已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自身素养,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

全国“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已经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使用热情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受到制约。因此,学校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研究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其实施办法有,一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必学必测内容,以评促学,激发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二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纳入优质课评价体系;三是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积分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二、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 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在《认识如何学习》中指出“只要适当地使用技 术, 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教师教学上具 有巨大的潜力”。将理论融于技术,用技术促进教学绩效已成必然趋势。 农村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专业成长,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是信息技术控制学习者,也不是学习者恐惧 信息技术,而是学习者控制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形 成一种智能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态化的人机关系,形成学习者与信息技术最优化的智能整合。其次要积极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

农村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提升自主发展的内驱 力,自觉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使自己的职业 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教师要具有乐为人师的志趣, 要明白自己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精英和知识力量,也是农 村民众文化的传播者;要逐渐形成乐于奉献、为农村 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

钻研本领域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关爱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发展充满期待, 并竭尽所能地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要努力追求终身学习、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 习和改进教学实践,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 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专业发展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过程。

三、组织有效师资培训,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应用意识和主动应用的习惯,并能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多种维度、多种角度,分层次进行培养与训练、反思与交流。

(一)全面培训,侧重于操作应用的层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普及、推广,首先要有一支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电脑扫盲”活动,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操作基础知识、word应用技能、excel应用技能、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电教设备的维护、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cooledit)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课堂教学的应用。

(二)重点培训,侧重于专业制作层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光有只能操作的广大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 “提高型队伍”。学校要选拔一批有计算机基础的教师,进行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先让这部分教师走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前列,带动其余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再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这些“提高型队伍”和其他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建立网站,开通博客等。通过先进带动后进,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与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 G.J)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借助网络,加强校本网络研修常态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为 “教育研究者”,农村教师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 者”的观念。 对农村教师来说,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 式之一就是参与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 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 员共同参与。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一,丰富了学校教研的形式和内容,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网络研修突破传统的研讨方式,建立了依托网络开展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学校要以校园网为依托,设立“网上案例剖析”、“网上教学评课”、“网上集体备课”、“教育随笔”、“金点子冲浪会”、“亮点发布会”、“资源上传”等多个论坛专区,教师把各自的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可利用业

余时间围绕论坛主题,交流、点评、发帖、跟帖。网络校本教研改变了教师单调和枯燥的生活,解决了以往教师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困难,由过去那种“独学无友”封闭的成长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境界。

农村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研修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与学校教师,利用博客圈、QQ 群、朋友圈和教师网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提高教研水平。这个共同体中,不同地域的同学科在参加研修的过程中,教师或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求助方式提出,以期得到同伴的指点和帮助,或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引发讨论……在利用网络进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论坛主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与他人合作分享,使个体实践研究转变为个体与集体互动实践研究的格局。这种开放的机制,不但拓展了教师展示交流的空间,同时大大丰富了网上培训资源,进而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为教师培训增添了生命活力。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行为和态度,充实了每个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多样化的网络教研活动,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向开放、引向深入,在活动中教师们传递着教育信息,共享着教育资源,实现了同伴互助,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在校本教研中,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把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要开展多种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比;举行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以赛促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学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应用信息资源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建立更开放的网络校本研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深度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引领教研走向深入,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既要继承以往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立足农村教育实践,又要更新教师观念与强化意识,面向未来,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提升社会地位、提升自我生命价值为导向;积极参加师资培训,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不断反思与交流,提高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身专业发展氛围,利用信息技术取得和城市地区教师同步发展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艳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新机会基金项目的特点比较[J].重 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22-124.

[2] 张华.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8,(10):99-100. [3] 金陵.应用主导区域教育信息化率先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 (12):27-30. [4] 曼燕霞; 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之教学实践探索 [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8期

[5] 徐君.自我导向学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师教育 研究,2009,(5):17-2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