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全文)

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全文)

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第一篇: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针灸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目 录1、刮痧法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艾灸操作规程4、化脓灸操作规程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6、毫针。

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

第一篇:卫生院针灸科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针灸科——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目 录

1、刮痧法操作规程

2、拔罐法操作规程

3、艾灸操作规程

4、化脓灸操作规程

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6、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7、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8、火针技术操作规程

9、水针技术操作规程

10、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11、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12、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3、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14、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5、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6、中药足浴疗法操作规程

第二篇: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平衡针灸学是以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充分利用人体的信息系统(即神经、经络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以针刺为手段,选择人体的健侧某一特定穴位,来激发调动病人的自身防卫系统依靠病人自己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平衡针灸学的简介

平衡针灸学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平衡针灸学”完义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1、阴阳整体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维持着正常的阴阳动态平衡,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脏腑相关”、“形神合一”、“人体小天地”等论述,这就构成了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破环了阴阳动态平衡所形成的病理过程,必然会出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整体反应原理,人体各个渐部的病变实际上是整体病变的一个局部

第 1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表现,因为人体的体表与体内、脏与腑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根据体表的各种变化,从中探索和掌握体内的病理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平衡治疗。平衡针灸学就是将病理过程的形成和消失归结为把平衡失调达到重新恢复平衡的功能动态变化。

2、神经交叉学说

神经系统包括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是调节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最高组织结构,在功能和形态上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整体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在机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人体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冲动和管理对侧肢体的运动。平衡针灸学主要取决于神经交叉支配原理和神经反馈信息原理,达到机体的自身调整、完善、修复、自我治愈疾病的目的。

3、生物全息学说

生物全息学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1980年创立的一个生物学新学科。它的贡献揭示了一个与经络对等的一种穴位分布的普遍规律:即穴位分布的全息律,因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身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全息单位,部分等于整体,在人体分布的全息律与经络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交错着支配穴位的分布,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互相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效应。这就是作者运用全息针刺疗法达到整体平衡消除疾病的方法之一。

4、经络学说

经络是内连五脏六腑,外连肢节百骸,贯穿上下左右,沟通表里内外,将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机体保持着协调统一,同时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即为现代医

第 2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学的信息系统,达到阴阳动态平衡,取穴原则多为交叉取穴、远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此源于《内经》的巨刺针法,远道刺法与缪刺法。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利用传入神经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突出快速针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第 3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突出即时效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突出穴名通俗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 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针灸疗法的调控理论指导运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已有4000多家医院、万余名平衡针灸医务人员采用平衡针灸疗法医治患者,是深受病人欢迎的简单、方便的实用

第 4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疗法。

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

(一)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

(二)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

(三)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持针方法

(一)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毫米即可 平衡针灸治疗进针手法

(一)提插手法

(二)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

(三)两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

(四)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臀痛穴,肘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

(五)强化性针刺手法 平衡针灸治疗针刺针感

(一)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

(二)放射性针感——膝痛穴

(三)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平衡针灸穴位

1、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

第 5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痪,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第 6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2、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按语: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为主。特别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还需配针刺相关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一般在炎症期,水肿期需要卧床3~4周。待临床治愈后,两个月内还要减少环境诱发因素,以巩固临床疗效。

歌诀:腰痛穴位额正中,针刺滑车上神经,定位取穴三方向,主治各种腰痛症,椎间盘出腰扭伤,腰肌劳损用之灵。(3寸毫针双侧腰痛/中腰痛向下平刺l~2寸,左侧腰痛向右平刺,右侧腰向左平刺,腰上部向上平刺1~2寸)

3、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第 7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不有口轮匝肌和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急救穴是用于病人急救的首选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选用该穴具有取穴方便,针感强疗效突出。临床主要用于各种急症,重症及昏迷的病人为主。手法反复提插捻转,加大刺激量。为迅速强化针刺效果,可同时配合相关急救穴如降压穴,胸痛穴,腰痛穴,咽痛穴等,必要时还必须积极配合中西医综合急救措施,此外还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之一。

歌诀:急救穴居鼻中隔,针刺眶下面神经,唇沟中隔斜上刺,休克昏迷与中风。(l寸毫针向上斜刺0.3~0.5寸,45度角)

4、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局解;在口轮匝肌和肌之间,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领神经及下唇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调节胃肠,平衡心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

第 8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健胃消食,促进溃疡愈合。

主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还可作为保健穴。

按语:具有选穴少,针刺面积大,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等特点。临床不但用于治疗上腹部病变,还可作为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可代替痛经穴,治疗妇科痛经。

歌诀:胃痛穴位下颌旁,男左女右取之良,消炎止痛三叉经,胃炎痉挛与溃疡,晕车晕船与痛经,消化不良服为尚。(45度角进针,向对侧胃痛穴平刺1~2寸)。

5、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

局解:布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额支,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吻合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 手法: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却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调节平衡,扩张血管,解除痉挛,消炎止痛,降压降脂。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

第 9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按语: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特定穴位之一,临床也采用偏三针,(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重病人可采用“偏五针”,在偏五针的基础上加臀痛穴,踝痛穴。原则上不留针,但对个别病人要求留针时,首先在病人不惧针,不晕针的前提下。一般可以留针4~8小时,最长可留12小时,针体一般自行可退出体外,但对后遗症恢复期机体出现肌肉萎缩,偏瘫性粘连的病人可以配合患侧肩痛穴,膝痛穴,然后再针刺健侧相应穴位来收针。

歌诀:偏瘫耳尖上一寸,交叉取穴透太阳,耳颞神经枕吻支。

6、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局解:在颧骨下缘的中点,布有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颌面神经颧支,下颌下神经耳颞神经支,深层为下颌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无痛快速进针手法。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神经、抗过敏。

主治: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领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用于治疗鼻炎的有效穴位之一,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鼻部及面部病变为主,对过敏性鼻炎还必须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调整病人的过敏体质,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人的疾

第 10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病。否则只是暂时的临床症状缓解,以后还会发作。对进针方向,深度,针感是针刺效应的关键。临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应配合头痛穴,痤疮穴,痔疮穴进行全身调节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歌诀:鼻炎穴位颧下缘,交叉下颌面神经,进针方向透鼻翼,三叉鼻炎与面瘫,面肌痉挛后遗症,感冒过敏下颌炎。(3寸毫针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交叉取穴)

7、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局解:在咬肌中,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颧支,上前方有腮腺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针感:同上。

功能:通牙关,开窍却风,止痛,抑菌消炎。

主治: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按语:此穴临床用于治疗牙痛的特效均可。取穴方法是以门牙为界分为左右两侧。对过敏性牙病,在治疗该病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针刺增强肌体免疫力的相关穴位,从全身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愈的目的。此穴临床还成为失语穴,用于中枢性失语。

第 11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牙痛穴位耳垂前,下颌颧支正中点,各种牙痛面瘫痪,下颌关节腮腺炎。(垂直进针0.5~l寸)

8、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局解:皮下有腮腺,颞下窝翼静脉丛。耳后有动静脉及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有面神经干于颅骨穿出。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感:通窍开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

主治: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按语:是治疗眼疾的特效穴位之一。本文中介绍的近视主要是指青少年的假性近视。且恢复或好转后还需3个月的平衡巩固期。白内障是指早期浑浊型白内障,坚持治疗可稳定或延迟晶体进一步浑浊,提高患者视力。对晚期白内障患者,针刺效果差,对糖尿病引发的白内障还必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效果更为理想。

歌诀:明目穴位耳后坑,交叉取穴面神经,对侧眼角刺一寸,一切眼疾用之灵。(2寸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刺0.5~1寸)

9、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翼风与风府之间l/2处。

第 12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处,布有枕动静脉分支,深层为椎动脉,环枕后膜,蛛网膜下腔,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以及枕小神经分之,内侧为枕大神经。

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后弓}起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指感:局部酸胀痛为主。重力点压即可出现瞬间的晕厥。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调节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按语:醒脑穴为强身保健的首选穴位,此穴位于人的生命中枢部位。临床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指针疗法。在指压力度上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主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来决定,但以安全放在首位。

歌诀:醒脑保健于风池,指针瞬间枕神经,调节内脏与安神,解除疲劳体轻松。

10、臀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局解:布有旋肩胛动静脉,臂外侧皮神经和第

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

第 13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

取穴原则: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三寸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呈45度角斜刺4~5cm。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若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或向肘关节,腕关节放射。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按语:臀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臀部软组织损伤,臀部病变为主。此穴还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穴位。临床还需配合膝痛穴,踝痛穴效果更佳。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

歌诀:臀痛穴位桡神经,坐骨神经交叉灵,梨肌损伤网球肘,臀肌损伤综合征。

11、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解:布有指浅屈肌深部有指伸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第 14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血、鼻纽、痔疮便血、还可用于末梢神经炎、指痉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此穴是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为主住,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经大量的临床验证,对出血症状较轻的病人临床有一定效果,故止血穴。对大量咳血,吐血纽血病人还须积极采取现代医学急救措施。

歌诀:肺病穴称止血穴,正中神经取之妥,气管感染过敏喘,纽血,吐血痔便血。

12、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局解:在指掌侧和拇长伸肌起端之间,布有前臂间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左右交叉。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皮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待出现相应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毒泻火、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痔、外痔、肛裂、便秘。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思睡、中风失语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损伤、爆震性耳聋。

按语:痔疮穴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学位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病情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亦可左右交替取穴。对老年人的惯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穴临床还移为通便穴,泻火穴。

第 15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痔疮穴位前臂上,肛裂便秘与痔疮,前臂背侧皮神经,肋间神经腰扭伤。(对肛瘘效果不理想)

13、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局解:桡侧为指伸肌,尺侧为小指肌,深层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及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骨后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对重病人可滞针。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调节内脏,调节心神、血糖、血脂、血压,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组织炎、胸膜炎、心绞痛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不齐。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肾病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带状疱疹、急性胃炎、急性疱疹后遗症(即疱疹性神经痛)、慢性胃炎、隔肌痉挛。

按语:胸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患为主,特别于胸部急症,痛证,效果更佳。也可作为临床急救穴之一。

歌诀:胸痛穴位前臂下,骨间神经需交叉,心率不齐心绞痛,带状疱疹肋间拿。

14、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深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第 16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功能:益气提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醋、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间软骨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痛、胃癌、胃溃疡、月尾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按语:从中医心理学观点认为糖尿病属于心理性疾病范畴。从大量的病因学调查90%以上的病人却有一定的环境诱发因素。此穴从中医角度讲具有理气、益气、活血、祛癖之功效。临床多以平衡针灸为主配合平衡火罐、平衡推拿、综合治疗糖尿病。要求合理调节饮食,减少病人并发症发生。此外还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康复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冠心病、白内障、颈肩腰腿通、痛风、还必须配合相应穴位综合治疗。

歌诀:降糖穴位前臂下,正中神经必须扎,配穴胃痛腹痛穴,降脂降糖与降压。(3寸毫针针尖向上成45度角斜刺2寸左右)

15、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即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干。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失眠男左女右,顽固性失眠左右交替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第 17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针感出现的中指或食指麻木感为主。 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心率不齐、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治疗腕管综合征。

按语:主要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病变,具有取穴少、方法简便、疗效迅速。也称失眠穴、心率不齐穴。(1寸毫针、0.3~0.5寸直刺)

16、咽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局解:浅层为第一掌骨背侧肌,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皮下组织,分布右手臂静脉网,头静脉起始部。在第二掌骨桡侧原有的掌背动脉和挠神经浅支的手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慢性咽炎左右交替取穴,轻者男左女右取穴。 特点:以针刺之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掌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食指中指放射。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急慢性咽炎、及慢性喉炎、及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滞产、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上呼吸道感染、牙痛、面神经麻痹。

按语:咽痛穴是以功能主治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为主。特别对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更为确切,但在治疗期间、

第 18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巩固期、治疗后,必须配合食疗禁用辛酸、烟酒等刺激物。对由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还必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相关穴位进行治疗。

歌诀:咽痛穴位透掌中,交叉取穴桡正中。咽炎喉炎扁桃体,三叉甲腺难产灵。(三寸毫针向掌心方向直刺二寸)

17、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阵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征、颈肩肌键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颈痛腋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第 19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8、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

局解: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掌肌腱起点处,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同侧取穴。

特点:针刺尺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直刺手法或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部出现的酸麻为宜。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止麻。

主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还可用来治疗中毒昏迷休克、糖尿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落枕、急性腰扭伤。

按语:是以功能主治定名的特定穴位。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对手指麻木的病人为巩固其疗效,治疗的同时必须减少冷水刺激。对糖尿病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还需配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穴位,进行综合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歌诀:指麻穴位透咽痛,同侧取穴效果好。布尺神经手背支,休克昏迷与落枕。(与咽痛穴对称)

19、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 局解:布有骨间肌及手臂静脉网,掌背动脉及尺桡神经手背支。 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或同时取穴或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待针体进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将针体退到进针处,向左

第 20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向右各提插一次,即可出。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强化性正安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消炎、抑菌、抗过敏、解热散寒、清咽止痛。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过敏性鼻炎、头痛、上呼吸道感染、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按语:以功能主治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病人可采用左右交替取穴,对过敏性鼻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经常感冒,还必须以结合治疗原发病综合为主,其针刺深度,针感是疗效的关键,一般要求进针四厘米左右,早期病人可一次治愈。

歌诀:感冒穴指三四间,尺挠神经手背选。男左女右来取穴,鼻炎感冒和上感。(刺法同颈痛穴)

20、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第四肋间隙。

局解:在胸骨体中段,不由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及第四肋间神经前皮的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肋间静脉的前皮支的内侧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法,代针体进入一定要求深度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并向腹部和下腹部放射。 功能:止痛退热、抑菌消炎、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通经、继发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临床还可用于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泌尿系感染。

第 21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痛经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学位。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妇科病。特别对经前期综合,原发性痛经疗效更理想,但在临床终中此穴应用较少。主要取穴不方便,第二可以胃痛穴代替。

歌诀:痛经穴位于膻中,定位取穴四肋经。向下平刺三厘米,经前紧张痛经灵。(三寸毫针向下平刺二寸)

21、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癖、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按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瘫穴。

歌诀: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22、神衰穴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

第 22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分布于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

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2、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23、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以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第 23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座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座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脚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第 24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诀: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征。

25、乳腺穴

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l/3。 局解:在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脚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原则:对应取穴。

特点: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按语: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此穴临床还称通乳穴。

歌诀: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3寸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26、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

第 25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精神分裂症、癫痈、疮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27、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解: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l、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功能: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第 26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按语:歌诀: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神灵。(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症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9、腹痛穴

第 27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危重时,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尊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穴。

歌诀: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30、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骸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第 28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感:局部针感。

手法: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能: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尊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疹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人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脑骨外上裸炎、肱骨内上髁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偏瘫、尊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在取穴原则上,内上踝炎取外侧肘痛穴,外上踝炎取内侧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第 29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歌诀: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32、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神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33、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第 30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还需配合急救穴、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深先。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34、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泄、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

第 31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为主。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程3个月。

歌诀: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腿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滞针手法。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6、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第 32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拇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长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疼痛、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胜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头痛穴为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37、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局部酸麻胀

第 33 页 共 34 页 平衡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38、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

第 34 页 共 34 页

第三篇: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 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 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 整齐,擦拭干净,备用。

常见疾病的针刀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常见疾病的针刀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一、项痹病(颈型颈椎病)

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针刀松解增生、肥厚、变性、粘连的软组织。 【操作步骤】

1.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头前屈曲30°定点。治疗点选在病变椎体上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下棘突间及两侧旁开1-1.5厘米处,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先切开病变椎体棘突上下缘的棘间韧带,然后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囊。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破深筋膜,刀口线调转90°角,纵切3-5刀出针。如:横突结节有损伤点,针刀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横突后结节外侧面,针刺到达骨面后将刀口线调转90°。在横突末端上、下边缘处松解3-5刀,松开部分横突表面的深筋膜。出针后用无菌辅料按压针孔1-2分钟,封闭针孔。

2.手法辅助治疗,患者坐位,以第4颈椎棘突右偏为例,颈前屈20°-25°,左偏35°,右旋转45°。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其于四指置于患者左侧头枕部。右手扶持在下颌部或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向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左侧,常可听到“咯嗒”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 患者仰卧,针刀术后先做颈后肌群放松手法。随后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缓慢摇动2-3下,让患者充分放松,术者一手轻拿患者颈后部,拇指按压于错位颈椎横突处下方作为固定支点,另一手托住颌颊部作一个复位力点,缓慢使头部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托颌颊部的手和固定错位支点拇指同时稍加力(闪动力)按压,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声。 【特别提示】

1.针刀在颈部剥离松解治疗时,必须熟悉解剖位置,不可刺入过深,切忌损伤椎动脉和脊髓。 2.摸索进针,小心剥离。

二、项痹病(肩胛提肌劳损)

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长期低头,有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肩胛提肌在颈2至颈3横突的起点或肩胛骨止点处疼痛,肩胛提肌紧张,以上部位可有压痛点。尤以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显著。上肢后伸,并将肩胛上提或内旋,引起疼痛加剧,或不能完成此动作。颈、肩胛骨X线片可排除骨性异常。 【治则治法】理筋减张,解痉止痛。对肩胛提肌起止点采取减少张力为主,分离粘连为辅的针刀微创松解术。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头部微前曲。如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将刀口线方向和肩胛提肌纵轴平行,针体和背平面成90°角刺入,达肩胛骨面。先纵行剥离,后将针体倾斜,使其和肩胛骨平面成130°角。刀刃在肩胛骨边缘骨面上作纵向切开剥离,l-2次即可出针。如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即在棘突旁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颈椎纵轴平行,达到深筋膜层,点刺3-5次后,出针,无菌敷料按压针孔1-2分钟。术毕,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肩部,一手压于患侧枕部,牵拉肩胛提肌1-2次。 【特别提示】

1. 针刺范围不能过大。在肩胛骨内上角进针刀时,肩胛骨缘较表浅,应紧贴骨面延长,不能过深,防止超过肋间误入胸腔。

2.操作要轻柔,同时注意患者感觉。

三、肩凝症

肩凝症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40岁以上女性多见。多无外伤史(有外伤史者多为肩部肌肉陈旧性损伤)。肩部疼痛,一般时间较长,且为渐进性。肩部活动时,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肩部外展、后伸时最为明显。梳头试验阳性。X线片示检查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处有高密度影。

【治则治法】舒筋活络,通痹止痛。对肩关节周围痛点进行减张止痛,对局部形成的条索、结节样结缔组织增生粘连进行松解。 【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针刀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或纵行疏通剥离,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他明显压痛点,可以在该压痛点上作适当的针刀松解,出针后无菌敷料按压针孔1-2分钟。术后第2天热醋熏洗患肩,并服中药局方五积散加制乳香、制没药、炒苡米等。5天后,如未愈,再进行1次针刀治疗,5次为一疗程。

2.手法辅助治疗。针刀术后,让患者仰卧治疗床上,患肢外展,医生站于患侧,让一助手托扶患肢,并嘱患者充分放松。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背侧,另一手拇指沿胸大肌将肱骨上的附着点进行拔离,将胸大肌、胸小肌附着肌腱分开来,然后再将胸大肌(即腋窝前缘)向肩峰方向推压。再令患者于俯卧位,助手仍托患肢,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胸侧,另一手拇指分拔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止点,将各条肌腱充分拨开。此时患者外展上举可增加30°-50°,医生双手托扶患侧腕部,嘱患者尽量外展上举患肢,当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上举时,医生双手快速向上牵抖松解粘连。 针刀和手法治疗后,患者在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进行爬墙、体后拉手等功能锻炼。 【特别提示】

1.在喙突处治疗时,要摸准喙突尖,指切进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2.冈上肌进针点要避开冈上切迹,防止伤及肩胛上神经。

3.在肱骨结节间沟治疗时,刀口线应平行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向将粘连松解,勿横向切割。

四、腰痛病(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此处仅介绍腰痛病中的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有外伤或劳损史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腰痛或向臀部放散,弯腰后直起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严重时行走困难。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单侧或双侧有敏感局限性的压痛点,位置固定不移,且可触到较长的横突。弯腰试验阳性。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针刀松解第3腰椎横突尖部的高应力纤维,使第3腰椎横突末端力学平衡得到恢复。 【操作步骤】

1.患者取俯卧位。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可用针刀治疗,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即压痛点处),常规消毒以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端之间有松动感时出针,以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如1次还没有完全治愈,尚存余痛,在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

2.手法辅助治疗。患者立于墙边,双足跟抵墙,医生一手托住患侧腹部令其弯腰,另一手压住患者背部。当患者弯腰至最大限度时,突然用力压背部1次,然后让患者作腰部过伸运动。 【特别提示】操作时刀口不能离开横突骨面,防过深误伤腹腔脏器。

五、膝痹病

膝痹病相当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于中老年人、一般都有典型的膝半蹲位受伤或反复劳损史。髌骨周围压痛,髌骨活动度小,股四头肌萎缩,屈伸受限,伸膝抗阻力试验阳性,单足半蹲试验阳性,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叩髌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可有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脂肪垫增生肥厚而伴压痛、挤压痛及膝过伸痛。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样变或关节内有游离体,关节边缘增生、胫骨平台内外髁及髁间嵴增生明显。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活血导滞。对髌骨周围软组织痛点及肌腱附着点处的增生肥厚部位松解减张,恢复膝关节的动态稳定。

【操作步骤】患者仰卧位、屈膝90°,令足底放平于治疗床上,膝部痛点定位。髌骨周围的痛点和压痛点都是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也是针刀治疗点。伴有髌前皮下滑囊炎者,用针刀将此滑囊的纤维层切开剥离即可,髌内外侧支持韧带痛点均在髌骨两侧边缘,用切开松解术即可。 【特别提示】

1.针刀剥离时仅限于粘连的病变组织间,切勿将韧带附着点铲起。 2.勿损伤骨膜,避免局部形成血肿。

第四篇:村卫生室静脉输液操作规范

1.操作前对病人的评估:

护士在输液前应评估患者的全身及血管情况:至病室评估患者应包括医疗诊断、护理问题、内/外科病史、药敏史、血管穿刺史、病人对血管穿刺工具的类型及穿刺部位选择的喜好和必要时长期静脉输液的计划。 2.治疗室配药:

1).洗手,戴口罩:检查药液名称、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瓶身有无裂缝,瓶口有无松动(软包装应挤压,查有无渗漏);查输液器有效期、有无漏气;查棉签有效期、有无漏气或开封日期

2).铝盖中心部分打开,(瓶装输液套上网套),常规消毒瓶口,(软包装可省略消毒瓶口)

3).按医嘱再次查对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患者姓名、床号;抽吸药液加入所需药物.加药后再查对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患者姓名、床号,保留加药安瓿于固定盒内 4).标签空白处或治疗单上填写病人的姓名、年龄,所加药物的名称、剂量、加药时间,配药者

5).消毒瓶口(软包装应消毒塑料管)。取输液器,打开输液器将针头插于输液瓶口内。

6).将输液用物及用药放于治疗车上,整理用物,摘口罩。

3.为病人输液:

1).携所需物品推车至病床旁,核对床头卡,到病人身边,解释并帮病人取合适体位。2).持输液架至床旁(轨道式应调好输液架位置),调整好适当高度,将治疗车放于妥当位置(便于操作取物) 3).洗手,戴口罩

4).在次核对(无误后),关调节夹,挂瓶,第一次排气(头皮针不拿出输液袋)一次排气成功(要求液面在莫菲滴管的l/3一l/2,自液面下管内无气体。接头处无液体溢出) 5).铺治疗巾,选静脉(扎止血带,选择穿刺点,松止血带),备胶布,放置于治疗车上 6).消毒皮肤,直径>5cm,待干

7).系止血带(距穿刺处>6cm),取下输液管,再次检查管道内有无气泡,排尽针头内气体(需将护针帽取下) 8)核对,持针柄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 9).松止血带、松调节器,胶布固定 10).调节滴速,告知注意事项

11).再次查对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为病人整理衣被,向病人及家属交待输液的注意事项。 12). 收回治疗巾、止血带、整理用物归位。洗手,摘口罩。 4.停止输液

1).核对并解释,关调节器,启开固定的胶布。快速拔针用棉

球压迫针眼止血(拔针前轻按进针处,头皮针拔出后用力按压穿刺点1-2分钟,至无出血即可,

2).整理衣被,终末处理,洗手,摘口罩,登记。 5.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所输药物。

(2)告知患者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6.注意事项

(1).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

(3).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

(4).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停止输液,报告医生,协助及时处理。 7.需注意的环节 :

(1)评估应在配药物品准备前进行 (2)查对药品、物品可在备品时一并查对 (3)查对时应与视线平行

(4)如为玻璃安瓿应在掰安瓿前、后消毒(砂轮可放在瓶皿内)

第五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变更操作规范

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

1.名称: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变更 2.性质:行政许可

二、设定依据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50号)第二十六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分立、合并的,应当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或者重新申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

北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取得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变更。

四、 行政审批条件

(一)变更机构名称的

已办理《营业执照》变更;

(二)变更法定负责人的 已办理《营业执照》变更;

(三)变更机构注册地址的 已办理《营业执照》变更;

(四)机构分立、合并的, 已办理《营业执照》变更;

五、实施对象和范围

北海市行政区域内取得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的单位。需要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的,或者机构分立、合并的。

六、申请材料 1.《变更申请书》

1

2.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正、副本。

3.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七、办结时限

(一)法定办结时限:20个工作日

(二)承诺办结时限:5个工作日

八、行政审批数量

九、收费项目、标准及其依据 不收费

十、办理时间

夏季:上午:8:30-12:00,下午:15:00-18:00

冬季:上午:8:30-12:00,下午:14:30-17:30 十

一、办理地点

北海市政务服务中心

地址:北海市北海大道177号政务服务中心 十

二、咨询、投诉电话

(一) 咨询电话:

(二) 投诉电话: 十

三、提交表格 《

》 十

四、审批流程

受理-副科长审核(1)-科长审核(2)-分管副局长审批(2)-制作决定文件(2,不计入承诺时限)-通知申请人领取决定文件(1,不计入承诺时限)

十五、办理结果

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