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集锦)

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集锦)

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第一篇: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大全)《君主论》读书笔记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

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

第一篇:君主论读书笔记2000字

《君主论》读书笔记 5000字(大全)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

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

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

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

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

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

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 的关系。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1

2《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 《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1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赞成君主依靠自己集结的军队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而提到君主通过其他的军队或者方式获取权力之后面临亟需强化自己权力的困难的时候,作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对于君主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这一问题的看法,个人认为这也是至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比较了有关君主的几组关系: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酷,守信与失信,受人爱戴与受人敬畏。结合这些比较内容的分析,作者对君主如何避免受人憎恨、怎样赢得尊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把政治学的基础从道德移向了权力。比如,作者认为君主大可不必刻意避免残酷的做法,因为适当的残酷比过度放任的无序要更有效。对于一些在世人看来是邪恶的东西,君主要学会使用,而不应该为了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一味追求善。

写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君主论》如此容易引起争议。在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观点,一反之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大家塑造的基于道德的理想社会,将政治问题从道德转向权力的驾驭和使用。因此,也引发了我个人对于道德和权力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或者角色的思考。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和君主(拿到现在来说便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或者群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这点从人类个体的独立性来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人类只身来往世界的特殊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性格深处的独处性。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他会寻找一些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而一些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的人组合到一起,通过本质上令人敬畏的方式承担起管理一个群体的职责,从而也就形成了统治者的雏形。于是,统治阶级适当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就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权力。在历史上,有关权力比较有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的“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1《君主论》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

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二是帕森斯所持有的“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通过这两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权力逐渐成为君主和统治阶层(更准确地说是掌权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难以逾越的意志。拿到当今来看,这种现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很多掌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过度为自己谋私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似乎有一种现象,在政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权力和道德之间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着二者的结合,正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府和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君主所体现出来的那样:理想的政府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来建立和运行,而现实的政府则是靠君主运用权力,哪怕会触及到道德问题。

那么是不是这样意味着权力和道德真的就无法结合了呢?其实未必。至少从个人觉得,这种可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那样,掌权者适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有一个度。对于马基雅维利所提到的君主的权术,我们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掌权者需要一定的能力来驾驭自己的权力,来管理某一地区或国家。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对于掌权者来说,真正高超的权术是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寻找到一个掌权阶层利益和普通民众利益的契合点。关于这点,我觉得罗素所持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伟人的道德具有双重渊源,“一方面他们尊重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同情心使他们为别人希望他们自己所希望的东西”1。这里的同情心不应仅仅是一种本能,更应当是一种后天主动性的品行。一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这毕竟只是短期效果,如果着眼长远的话,还要有一种能够催生人们对权力本质认识深化的动力。至于什么可以充当这种重任,由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但笔者会继续探索下去。

最后,回到《君主论》本身,至于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有很多猜测和评价,有人说他为后世掌权者提供了更好的掌权模板;也有人说,他只是还原当时的政治现实,保存历史的完整性;还有人说,他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让更多的平民了解到政治内部的一些东西以便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和掌权者。但从我个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君主论》的读者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审视1 罗素《权力论》第十五章

这本书的内容。

“正如那些描绘风景画的人们置身于平原是为了了解山峦和高地的本性,置身于巅峰是为了了解低地的本性一样;明了人民本性的人应该是君主,而明了君主们本性的人则应该是人民中的一员。”1用马基雅维利的则句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希望掌权者和人民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权力和道德的时候,达到一种殊途同归的情形,最终能够交汇于历史的某一点。 1 选自 马基雅维利呈洛伦佐·德·梅迪奇殿下书

第二篇:君主论读书笔记

君主论读书笔记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以上就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第三篇:君主论读书笔记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尼科洛·马基雅维里(Nicclolo Machiavelli 1469---1527)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他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里对意大利几百年来的政治实验和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自己实际从政经验的理论概括。他对国家政治生活本质的赤裸裸揭露,扭转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政之本质的虚假认识,把传统政治从伦理道德的阴影下成功地引导到权力上来,对于人们客观、正确地认识当时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政治国家观正在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揭穿了传统政治伦理化的虚伪面纱,不仅成为后人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为历代君主们提出了一整套统治策略和政治权术,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君主论》的主要论点是:国家的福利证明任何行动路线的正当性。在政治事务中,政治需要压倒伦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是不同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准则的。马基雅维里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公平交易可能是一种代价太高的奢侈的行为,为了便于交易,也许有必要采取欺诈和暴力行为,这种做法在人们看来似乎是难以接受的,并且可能是有罪的,但在政治领域却是例外。这体现了马基雅维里的“国家与道德毫不相关,政治和伦理应该彼此分离”的中心观点。马基雅维里相信,政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第一章中谈到了二种国家形式,君主制和共和制并分析了君主国的具体形式,根据君主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获得他的地位分为世袭的和新奠基缔造的两种。马基雅维里深刻论述了君主制的存在合理性。针对不同的上台方式,马基雅维里对君主国进行了分类,并对君主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国家方案,教一个君主怎么样去治理他的国家和人民。在谈到如何争取做一个君主,以及做了一个君主之后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马基雅维里语出惊人。他在书中提到了如何看待法律与武力(战争、军队)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宗教的力量,做一个具有狐狸和狮子特征的人,君主的吝啬和慷慨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马基雅维里认为,只有按照他在书中所提出的去做,才是一个理想的君主。

马基雅维里所处的时代正值意大利遭受法国入侵、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他痛感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挽救意大利。于是,他极力称颂罗马纳公爵切萨雷·博几亚的欺骗、阴谋、暗杀和其他暴力手段,希望君主效法他,以卑鄙的手段达到正确的目的。总之,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他主张,君主不仅必须善于骗人,“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而且还要善于为其背信弃义的行为涂脂抹粉。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德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该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

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在第八章“关于以邪恶手段获得君主权位者”中,马基雅维利提出:“恶行应该一次干完,恩惠应该一点一点地赐予。”他以亚历山大六世为例,说明任何一个想要欺骗人的统治者总是可以找到某些甘愿上当受骗的人。“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的事物所吸引,而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

马基雅维里对政治家的果断、狡诈、虚伪和获得的成功表示赞赏。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一位君主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就应该完全摒弃道德,运用权术,采取软硬兼施、背信弃义的手段,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他说:

人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运用法律,一种是运用武力。前种方法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而后者则是兽性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前者常常使人力不从心,迫使人们必须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懂得效仿狐狸和狮子。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又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成功的君主必须是一头能识别陷阱的狐狸,同时又必须是一头能使豺狼惊骇的狮子。

成功的政治家必然是一位艺术家:他要能够安抚躁动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揣摩对手的意图,利用外交手腕做出让步和妥协以换取己方阵营的稳固----这些行为,在大多数时候,是难以用道德和伦理明确加以判断的。历史上杰出的宗教领袖可以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人们团结起来----但是他们如果囿于道德范围而不是使用政治手段的话,他们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活动成功。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较多地论述了为了长久地维持和巩固统治,君主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一是要重视分配给人民以利益。特别是“如果一个人是受民众的拥戴而成为君主的,他应该时刻也不能忘掉他们,并和他们保持联系„„否则,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轰他下台的也是民众”。二是要进行制度革新。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君主们为了巩固地位,并使国家健全,不得不策划规定与之相应的新规章、新制度。但马基雅维利强调,在任何体制的一种国家中,要推行一种新的制度,其难度均是要超过其他所有项目。三是要对威胁到统治的敌对势力必须坚决,甚至斩草除根,要不留隐患。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武力征服新的土地后。四是要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不能依赖客军和雇佣军,因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马基雅维里坚决指出,“世上最弱和最不稳定的东西,莫过于不依赖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权势和声誉了。”

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进步思想在军事上的反映,体现了当时军事变革中的创新精神,受到后世军事理论界普遍关注,对于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被恩格斯誉为第一位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其军事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军队组织建设理论上,他主张建立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军队建制;其次,在军事训练观上,他主张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期,君主都应重视军队训练;最后,在军队思想建设观上,他在择将时虽不大考虑道德因素,但在军队的思想建设上却极力主张把勇敢、大公无私的美德灌输到军队中,用爱国精神武装官兵头脑。

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中,特别强调实力。他认为,一切国家,无论其政体如何,也不论他是新是旧还是混合国,他都有两个主要的基础: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良好的军队。一个国家如果缺少这两样东西,不仅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甚至“必然地招致死亡”。在构成一个国家的两个主要基础中,他认为良好的军队比良好的法律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没有良好的法律”。

这一论断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来分析不无道理。

当时的意大利还停留在雇佣军制度上。马基雅维里是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雇佣军弊端的政治家。他认为雇佣军腐化堕落不仅有害于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意大利各个城邦国家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第十二章马基雅维里马基雅维里论述了除雇佣军外其他多种类型的军队。就当时欧洲各国所拥有的军队而言,就有本国公民组成的国民军、由外国雇佣军和本国军队组成的混合军以及外国雇佣军和援军四种类型。他在《君主论》第十三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外国援军也是不可依靠的军队,“因为如果他们打败了,你就完蛋了;反之如果他们赢得胜利,你就要成为他们的俘虏。”为了说明外国援军是一支无益的军队,他一方面援引古代和当时大量的实例来论证。另一方面他把雇佣军和外国援军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他认为利用援军比利用雇佣军更为危险。“他们完全团结一致,而且完全听从外国人的命令”, 因此,他劝告君主“宁可依靠自己的军队打败,而不愿意依靠他人的武力取胜”。只要由本国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军队才是良好的军队。因为他认为,只有在一支公民军队中,“才有可能激发起必不可少的人类之爱和必不可少的爱国热情”。进而在第十四章: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中提出君主必须把军队的重视放在首位,作为自己唯一应关注的专业。

在谈到命运的时候,马基雅维里说,命运是稍纵即逝的,可它的影响却使人终生难忘。那么,命运在人世事物上有多大力量?怎样对抗?马基雅维里在此给命运概念注入现实的因素,强调人的行动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行动。“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当命运正在变化之中而人们仍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时,如果人们同命运密切地协调,他们就成功了;而如果不协调,他们就不成功”。假使一位君主的做法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得心应手;同样地,如果他的行径同时代不协调,他就不顺利。马基雅维里在谈到怎样对待命运时说:“迅猛胜于小心谨慎,因为命运之神是一个女子,你想要压倒她,就必须打她,冲击她。”

在命运的世事无常面前,马基雅维里再一次给我们来了警言,他说,我们无法把人的本性抹灭掉,“正确的是:命运是我们半个行动的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那就要看我们怎样操纵,一味依赖命运,将永远成不了命运的主宰,人的意志一旦坚定,奇勇无比,还有什么不能做成功的。马基雅维里确实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冲破了神学和道德传统,说出了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却不敢说出的话,打破了世俗社会的平静。他一心想要说明的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是一回事,而应当如何生活则是另一回事”。马基雅维里相信人的意志,反对基督教和天神思想,因此,在第二十五章中,他用力撕开了命运的面纱,鞭打命运女神。

马基雅维里对人性恶的一面作了淋漓尽致的解剖。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别人。所以每个人不是流氓就是傻瓜,不是骗人者就是被骗者,他们的卑鄙和愚昧的本性被一层修养和学问的华丽外衣所掩盖了。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直指人性,不惮说出人性的普遍弱点。但是。马基雅维里这里所谈之人性,是特别针对立法前提所作的设定。也就是说,所有的立法者必须假定人的恶的一面,立法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坏事的发生。在其思想体系里,善恶总是相伴而行。正是基于上述人性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恶的巨大力量等情况,马基雅维

里主张人需要理性和立法者的指引,必须以法治国。政治家为了社会的稳定,不能简单地顺从人性,还应当引导和驾驭人性去实现实践理性的要求和现实政治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人性的弱点,承认贪婪、自私、权利欲是每个人不可更改的属性。为了尽量减少这些不良情感的危害,我们就需要坦然地面对它,然后将之纳入理性的轨道,顺势利用这些情感来获得稳定与繁荣。

《君主论》以饱含激情的疑问结束,该书最后一章是“关于怎样解放蛮族手中的意大利”。不幸的是,过了三个半世纪,马基雅维里的这一梦想才得以实现。不管世人如何评说,马基雅维里留给了我们无形亦无尽的资产,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姿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和利用。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吸收马基雅维里式的精神,他的执着与干劲,他的慎密的思维,哲理的思辨能力,带着深沉的爱国思想,排斥仅仅沉浸在马基雅维里所谈的暴力与阴谋当中。还是先人有言,凡以暴力和阴谋维持的权力与地位,最终必将为暴力和阴谋所毁;凡是效仿马基雅维里权术的人必将最终为马基雅维里式的权术所害。马基雅维里留下无尽的遗产,可喜也可忧。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美好的,阳光四溢,虽然道德滑落和人性沦丧有时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阴霾,可那毕竟是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应该积极面对。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把人性的阴暗面暴露于我们眼前,他其实更希望看到人世间的和平与强大,只是在他那个动荡的年代,离他心中的愿望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他不停地坚持和奋斗。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用自己的智慧去实现他心中的理想,持之以恒,这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的东西。

第四篇: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却舍身救助爱斯梅拉达。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已为人的优秀品质,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冲突性,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著作。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时代腐败的政治与权利统治,使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的黑暗现实。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埃斯梅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是的,这就是她埃斯梅拉达....... 但是,命运之神却在这个时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埃斯梅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富洛娄。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卜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而这一切只为了他那无私的心理........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齐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加西莫多。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富洛娄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为了(奉献),这不是他的错. 欢乐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埃斯梅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加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富洛娄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为什么?也许

只为了那无法忍受的卑微吧!

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然而这一声的命令却改变了她的命运.....加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埃斯梅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无法摆脱的宿命......

一声”救命”,让她流浪于“奇迹王朝”。而当时在那“奇迹王朝”统治下的“黑话王国”里,乞丐王克劳班正在审理不懂切口而误入“王国领地”的穷诗人干果阿。而按照王朝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可是几个老女人都嫌他过于单薄,没一个人肯要他。这样,干果阿只能被吊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这样,两人当场举行婚礼。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此时,如果是我们,试问有多少人肯愿意这样做? 试问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 而当我们看到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加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埃斯梅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加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加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而在这一刻他许下了终身的诺言。

看到这里,我应该是喜还是悲?

广场上,穷诗人帮助埃斯梅拉达上演山羊认字的节目。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阳神菲比斯的名字。这时菲比斯正在广场旁边的王宫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儿献媚取宠。公主百合花让菲比斯到广场上,赶走埃斯梅拉达,以证实他对她的爱情。菲比斯骑马来到广场,大声轰赶着正在演出的艺人,小声和姑娘订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见面的幽会。 然而这一次的幽会,谁又知道带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

心神不宁的富洛娄听说干果阿和姑娘以结为夫妇,怒火中烧十分生气,当得知他们只是名义夫妻,又转忧为喜。他在街上遇见喝得烂醉的侍卫队长菲比斯,听他说要去和姑娘幽会,立即正言劝阻,声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妇,但菲比斯反驳说:“你何必把爱情和婚姻混为一谈。”谁又该劝谁?自私难道真的是人类的灵魂?邪

恶?黑暗?齿轮仍在悄悄的转动着.........

为了什么?加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里,像守护神一样睡在房门口?而当突然醒来的埃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的脸时,她被吓坏了。加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钟楼上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诉。埃斯梅拉达来到他身边,加西莫多用手蒙住脸,喃喃地说:“我的脸很丑,总让人害怕。”为了安慰他,姑娘为他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兴奋异常的加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样,用身体的重量为姑娘敲响了圣母院的大钟。他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钟楼。加西莫多在钟楼上牵着绳子飞来飞去,为埃斯梅拉达采摘盛开的鲜花。爱在冰封的季节。 突然姑娘发现了在广场上的卫队长,她叫他的名字,但他头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让加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为了得到公主丰厚的陪嫁和位于圣保罗的领地,对姑娘的请求不屑一听,策马而去。善良的加西莫多发觉自己辱没了姑娘的使命。而深深的自责........

对姑娘强占未成的富洛娄怀恨在心,跪到国王那里,请示如何解决教堂避难权问题。国王请教了一位尚在狱中的老学者,终于决定可以不顾避难权,强入圣母院捉拿女巫。加西莫多趁富洛娄外出时,把教堂的大门紧紧关住。那种超越的爱恋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却又深锁自己的门房非.....

乞丐王克劳班听说教堂避难权将要结束,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大难临头的姐妹,可见她是多么的美丽和善良!否则谁会去救她?而不明真相的加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仍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那种超越自我的保护另人不得不折服!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埃斯梅拉达。不料严阵以待的国王士兵已从后门进入教堂,雨点般的箭刺向埃斯梅拉达和流浪汗们。乞丐王也在混战中被人杀死。血在流,仿佛是血染的天堂........加西莫多站在楼顶上,看着心爱的姑娘又被吊在绞刑架上,痛不欲生。当他发现富洛娄正在钟楼上对着埃斯梅拉达狞笑,他把这个道貌岸然的野兽举过头顶仍了下去.一种疯狂的举动,一种超越的爱,划下永恒........

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埃斯梅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加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天空为什么不下一场暴雨........?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

埃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美与善在她身上结合得那么完美,使她拥有了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因为她惊人的魅力,引来了邪恶者的欲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这让我感觉到当权者的无比残酷。尽管如此,她还是很幸运,因为她有一个永远陪着她的人,永不孤独。

加西莫多,一个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教堂敲钟人。他独眼、驼背、罗圈腿,而且还是个聋子,可说是奇丑无比。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因副主教对他的养育之恩而甘心成为他的奴仆,为报答埃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而宁愿肝脑涂地。尽管他对埃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无助而又绝望,最终到墓地去与她同葬一穴。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至,而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性美,却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而在我们现实当中又有多少人如此? 克洛德;富洛娄,身为神甫的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欲和嫉妒最终造成了他的理智失控,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神甫变成了魔鬼。这难道不正是封建的灭亡?

侍卫队长菲比斯,外表英俊却是个势力小人,薄情寡义,为了权与财不惜欺骗、亵渎一个纯真少女的爱情。他让我感到可耻、可恶、可憎、可恨........

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伯尔孔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罗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

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海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

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

[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第五篇:围城读书笔记2000字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但是,很可惜,总是没有机会拜读这句话的出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些日子,终于鼓足了勇气,翻开了这本心仪已久的著作。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两大映象。首先就是书中处处可见的比喻,在者就是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正是这两点,让我对此书着迷不已。

先来说说此文中到处可见的比喻吧。这可是我对这书着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真是不知道钱钟书先生脑中还有多多少少这种巧妙的比喻。他总是可以把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而且是那么的贴切。用好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脸,用政治家的大话比喻女人的大眼睛,用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比喻那张假文凭,新鲜!也正是这些不失时候的恰当比喻才给了书中这个本为尔虞我诈充斥着的世界一丝光点。这些比喻中有许多的典故,也许只有向钱钟书先生这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把典故用的那么得心应手,用的那么生动幽默吧?!

这人物当然是一本好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围城》中涉及的人物可谓是“种类繁多”啊,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教授、司机、银行经理、妓女、助教等等等等。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满口道德,却又满腹封建半旧遗老的李梅亭;虚伪庸俗,在情场上耍尽手段让众多男子拜倒于她石榴裙下的苏文纨;俗不可奈的胖子“大诗人”曹元朗……正是这各色人物,真实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但在这众多的配角中,主角的个性是最鲜明突出的。此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可是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映象,似乎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给我一种新的认识。

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为人不求上进,游戏人生,最要不得的就是此人极度虚伪。买了假文凭,却从来不向别人炫耀;明明不愿和苏小姐白头偕老,却又扭扭捏捏,屡次给苏小姐希望。似乎每一次的谎言,他都会因为自己良心的谴责而为自己量身订作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而且他总是能够那么成功的将自己骗过来。说谎就是说谎,但又偏偏和良心扯上了关系,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要不索性就是不要讲良心了,干脆就把那些不光明的事给发扬光大了吧,免的自己弄的两边都着不到边。但也许这就是他玩世态度的表现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被一圈一圈的“围”起来。但是,在这种种的缺点之中,他还是有那么一些可称道的正直。尽管他是出国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但他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带来的破害也是直言不讳的。在阴差阳错的演讲之中,他强烈批判了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引入的鸦片和梅毒,说这是最不合理的,这样一来,显的他还有那么点让人赞同的地方。

总之,这写让人不满却又不缺一丝可爱的人物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序言中写到的: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社会的某一部分,某一些人,写这些人,我也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两足无毛动物的基本根性。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正在此吧,这书中的主人公不光是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也是现在,甚至是将来,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预见。而书中的社会也正是不论什么年代的人都不愿正视的社会。

这篇小说,语言诙谐,嘻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理性很强的经典小说,里面的经典之句数不胜数。

读完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伏笔手法的大量运用。

《红楼梦》有埋伏笔于千里之称,我看《围城》在这一点上,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做为小说的主角方鸿渐,他的围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业方面的,另一个是婚姻方面的。

在他的事业方面,因他只是一个游走于各国的游学生,并无真才实学,不过是徒有些口才,他甚至为了遮羞,买了假文凭,因此,这决定了他本身的志大才疏,有了假文凭,可以给他镀上了一层金,于是,在他的内心里,他觉得“心比天高”,另外他还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懦弱胆小”,这一点,小说中多次提到过,多次埋下伏笔,以作铺垫,这就决定了他在事业上,最终只能是“命比纸薄”,而事实上,读到最后,他的事业,也只能是随波遂流,处处依赖朋友,处处碰壁。

有关这事业方面,作者所埋的伏笔,只是简单的列举两个。

第1: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过那没有栏杆的桥,几个男人都过去了,只剩下孙小姐和方鸿渐,方提示孙,“只剩下咱们两个胆小的人了。”最后是孙小姐在前面带路,他才得以过去。他的胆小由此可见一斑。

第2:是他们的旅行快结束时,方鸿渐与辛楣之间的谈话。方无意间问辛在这旅行中他对自己的评价,辛楣的评价露骨的坦白:“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这样通过一个和他朝夕相处很长时间的朋友的口中,得出这个人不象是日后可以飞黄腾达的人,又一次为以后的描写方鸿渐事业中的碰壁,埋下了伏笔。

有关婚姻方面的伏笔,也列举几个,作为参考。

第1:在周太大热心地给他张罗对象时,他见了张小姐,之后在路上发表感慨:“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是饭桶。”我觉得很好笑,那个时候,他还不认识孙小姐,但是他好象是无意中有着某种先见之明,因为他日后结婚,几乎真的是成了人们眼中的饭桶,这一点,从方老爷夫妇日后的想法中表露无遗,这一伏笔,埋得虽离他结婚尚早,可是却早早地给他的婚姻生活,描了重重的一笔。

第2:当他们夫妻吃订婚喜酒时,作为情敌的陆子潇,说了一句话:“迟上点结婚好。早结了婚,不到中年就要闹离婚了。”这虽是一句醋意十足的话,却也在提前验证了他们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在这儿,也为他们日后的争吵,动粗,以及婚姻破裂,又埋下了一伏笔。

第3:当他们夫妻要离开三闾大学时,同事们对他们暗地里的评价,“孙小姐嫁给他,真是瞎了眼睛,有后悔的一天”。而这一句伏笔,真的在日后方太太的口中再一次真实地重现:“我瞎了眼!我瞎了眼!”这一伏笔的铺垫,是不是妙不可言呢?

第4点:是方太太的兄弟发现姐夫武不能踢足球,打网球,文不能修无线电,开汽车,也觉得姐姐嫁错了人。有关这点,就不再赘叙了。

当然,文中设伏笔的地方,有很多处,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点:是通过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来深刻地揭示人性丑恶。

有关这一方面,主要列举一个人,是韩学愈的高深莫测的虚伪。

这个人也和方鸿渐一样,买了一张假文凭,而不同的是,方鸿渐还有点良知,以此为耻,而这个人物却不同,他撒谎,会老着脸一直坚持下去,并对自己都要遮掩得一丝不露,也就是说,要达到一种连自己都认为是真的那么一种“境界”。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很不容易的,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一个是用方鸿渐,而方先生的态度是,自愧不如。另一个便是老于世故的高校长。

为了突出韩学愈,作者先写了高校长这一人物,他这个人有一点自信,就是”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相当世故的,对他有一描写,就是他与方鸿渐初次交锋,他急中知智,用一封子虚乌有的信,打发了方鸿渐,并且把没有城府的方鸿渐打发的是感激有余。在这个过程中,描写高校长,“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睛怯懦不敢平视对方。高校长老于世故……假使你的眼光能与狮子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对视,那野兽给你催眠了不敢扑你。”这么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在韩先生的面前,都觉得“他诚恳安详,”最为重要的是,连这么一个见过世面的学校的所谓大人物,都觉得他“象个君子”,这一点,是不是讽刺得绝妙呢?而且”除博士学位以外,还有一条“„著作散见美国等大刊物中,‟”他对他的评论是“这非得有真过实学不可。”当他问他要大作,韩学愈一句逃难丢了的话就“平静”地交待了,,并且态度是相当地坦然,让高校长这个惯于撒谎的人,都想不到“一个说谎者会这样泰然无事”由于高校长的反衬,我们更可以看出韩先生的虚伪到了一种“无人能及,所向披靡”的地步,真是“青出于兰,胜于兰,”一种让人望而止步的“炉火纯青”的地步。另外,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人,虽算不上是阴险,但也是处心积虑的,那就是孙小姐,小说通过辛楣之口,多次提醒方先生,这个小姐不简单,工于心计,可就是这样一个步步为营,如愿冲进围城里的人,还是在围城无聊的争吵中,逃了出去,这对于方太太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件很为尴尬的事,围城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有关这一点,因篇幅的关系,也就不详述了。

第三点:是大量比喻的运用,使小说增色不少,他的比喻诙谐生动,让人看过后在哈哈大笑之余,又有回味无穷的意味,比喻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也就此略过了。

整个小说,在方先生的感慨中:“他去年懊悔天内地,他现在懊悔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城市,他又恨人家冷淡,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象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写出了处在围城中人们的内心矛盾写照,而那只落伍的老钟的敲打,更是“包含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也再一次印证了苏才女的那句经典的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时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里面,精彩的片断,实在是太多了,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罗列得完的,它确不愧为经典之作。

围城读后感: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

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