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何去何从【电子儿童的未来何去何从】
手持游戏机、能进行网络聊天的手机、可以玩网络游戏的掌上电脑……近几年来,以iPad为代表的高科技电子类产品渐渐成了孩子们的“首选”礼物。有调查显示,对于“玩具类礼物你最想要什么”的问题,44%的孩子第一反应就是“电子类产品”。很多爸爸妈妈在选择这些礼物的同时也很矛盾:一方面很难拒绝孩子的期盼,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影响。在越来越多电子产品的环绕下,“电子儿童”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iPad究竟魅力何在?
2011年,浙江一个幼儿园曾进行了一场引人关注的防拐演练,说它引人关注,是因为在所有物品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什么iPad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记者调查发现,iPad等电子产品走俏的背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首先,不少家长认为,该类产品及其应用软件具有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教育功能,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很多资源都浓缩在一个电子产品里,教育孩子比较便捷。”
第二,很多孩子表示,拥有iPad才能拥有“话语权”。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的课堂教育正在引入“电子书包”,其操作原理与“iPad”可谓大同小异。有“经验”的孩子很快就能上手,而没有接触过这类产品的孩子则容易被“边缘化”。
第三,iPad等电子产品似乎具有一种“魔力”,能够让孩子瞬间被吸引并安静下来。家长们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被问到电子产品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深远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指出,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不仅仅儿童,包括成人在内都需要关注和预防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马克思所概括的“人的异化”问题。陆益龙强调,儿童对现代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精神被物品所支配,也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现象。所以,现代教育要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即理性思维习惯和社会交往习惯,尽可能避免对某种物的依赖。
对iPad说不?
2012年初,北京史家小学将iPad 引入课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对于这种“开发智力”的方式,教育专家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专家们指出,iPad的“早教”功能是有局限的,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思维、阅读等能力都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确实需要用iPad进行“早教”,应扬长避短,可更多地让孩子用iPad听儿歌和故事,发挥其“听”的功能,尽量少用它玩游戏,弱化其“看”的功能。而北京市东城区某学校的陈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电子产品的泛滥,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取代儿童玩具成为新宠,但是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玩具形式,更多的是改变了孩子从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电子产品具备超容量、方便和快捷的特点,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传统的书本教育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形式。
除了北京,上海也曾经在一些学校尝试用iPad辅导教学,同样引起了很大争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这样做看上去好像很先进,但对于孩子的认知、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处。”
杨雄指出,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里面的设置、游戏等内容,其实是为成人设计的。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要背唐诗宋词,即便不太理解其含义,但锻炼了记忆能力。而这些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们都不需要背,手指一点就什么都有了,时间长了记忆能力很难提高。还有,我们小时候都训练过加减乘除的心算,可现在只要按键,就能得出答案,时间长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小孩子通过书写可以提高耐心,锻炼把握性和平衡性,提高动作的精确度。现在用手一划,相应的画面就呈现出来,简单易上手,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iPad那种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杨雄说。之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一性,他们才能坐得住,踏踏实实地学习,对将来走进职场也有好处。而据了解,作为iPad这类电子产品的研发者, 美国硅谷的IT科学家们都不让自己孩子过早接触,而是鼓励他们走进大自然,用泥巴、纸张等天然材质做手工。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才是开发心智的关键。
然而如果就此否定iPad的价值,多少显得有些武断。正如网民“冰块”所说:“iPad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本身并无利害之分,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理使用。”“‘iPad一代’在某些人类机能方面,肯定会比前人突出。手指的灵活对大脑开发有很大好处。我们不能因为老一代的观念而阻碍孩子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说,关键是家长要具有“适度”理性,预料到过度依赖智能电子产品的潜在危害。
无法避免的“电子时代”除了高科技产品,网络等电子媒介也了许多家长无法回避的话题。尽管许多科学研究显示,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网络或电子媒体对身心发展不利,但我国小学生网络使用的现实情况如何呢?
2009年8月,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实施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网络已成为紧随电视之后小学生最喜欢的媒介,“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其中上网玩过游戏的比例超过九成。
几年前,英国权威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曾建议,各国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单独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到智力发育。在谈到如何应对电子产品的影响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给予了同样表示。
“对于9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特别需要培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儿童需要认识一个全面的世界,而不是电子媒介中片面的、虚拟的世界。他们需要形象地认知世界,比如与人交往时,他们首先要看到交往对象的表情,观察他(她)的动作,甚至闻他(她)的气味。这种交往是视觉、触觉、嗅觉等相互感知的结果,这种现实世界的体验对培养儿童交往的能力非常重要。”孙云晓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