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_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全文)

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_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全文)

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_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摘 要] 在分析2000-2010年甘肃省能源消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LMDI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将碳排放的驱动效应分解为生产。

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_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 要] 在分析2000-2010年甘肃省能源消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LMDI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将碳排放的驱动效应分解为生产和生活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效应、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效应。结果表明:生产和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是碳排放的负向驱动力,而其他效应则对碳排放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且甘肃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所带来的负效应无法抵消由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正效应,从而导致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LMDI分析法;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27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48- 03
  0 引 言
  由于面临越来越大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替代的压力,低碳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以减少CO2排放量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2009年3月发布了《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甘肃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必须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15%。由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上,长期以来重工业结构对能源材料依赖性强,且又主要以化石类能源为主,所以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如图1所示,2000-2010年,甘肃省碳排放量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2007年达到近11年的历史最高,为4 600.96万吨。2007年以来,甘肃省围绕国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8年至2010年碳排放较2007年有所下降。
  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甘肃省碳排放强度11年来逐渐递减, 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仍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甘肃省减排潜力很大,但甘肃省碳排放强度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1]。由此可见,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任重道远。研究甘肃省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对于甘肃省实现减排目标,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分解
  1.1 LMDI分解理论
  对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分析起源于1990年,其中流行的方法有两种:拉氏指数法(Laspeyres Index)和迪氏指数法(Divisia Index)。拉氏指数法易于理解但没有迪氏指数法具有的对称性和加法与乘法的易互换性,因此迪氏指数法更具有科学性[2]。迪氏指数法包括AMDI法(Arithmetic Mean Divsia Index)和LMDI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由于AMDI法分解不完全和不能处理零值等缺点,而LMDI因为具有易使用、易理解、无残等优点差而备受欢迎。虽然LMDI法本身无法处理零值和负值,但随后Ang和Na Liu用“分布极限”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3-4]。在实际问题中负值一般不会出现,而对于零值,可以用一个任意小的正值(如10-20)来替代,且这样处理与采用“分布极限”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很小①。下面将LMDI方法运用到甘肃省碳排放量驱动因素的定量分析中。
  用到的所有变量定义如下[5]:
  2 各驱动因素的分析及结论
  生产能源强度反映的是不同产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而能源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技术进步是决定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6]。从表1可知,生产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负向的驱动作用,这主要因为2001-2010年期间甘肃省三大产业的生产能源强度都表现为逐年下降,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下降得最快,2010年第二产业生产能源强度比2000年的下降高达57.6%。但甘肃省生产能源强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仍较高的水平(见图1),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落后所导致的,同时也说明甘肃省有很大的减排潜力,需要加大先进生产设备和科技人才的引进。
  生活能源强度反映单位收入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受到以前消费习惯的影响,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变往往滞后于收入的变化;另一方面,居民对能源的消耗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可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增加,所以生活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且为负的驱动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的正向驱动力,这是由于甘肃省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如图2所示,2000-2010年甘肃省的第二产业的排碳量占碳排放总量的平均比重为0.865。虽然第二产业生产能源强度在不断降低,但是第二产业的总产出水平还是建立在高消费、高排放的基础上的,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长期存在着增长负脱钩或弱脱钩[7]。从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00-2010年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是缓慢下降的,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个别年份有稍微的上升,但总的趋势还是缓慢下降的,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在上升。由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大、占GDP的比重大,且利用效率低,从而导致甘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能源结构效应是指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甘肃省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也有正向的驱动效应。甘肃省的主要能源消耗品种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在这9种能源中,焦炭和煤的碳排放系数最大,分别为0.856和0.761。一般而言,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所采取的方法是减少排放系数大的能源消耗量。而甘肃省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煤炭、原油和焦炭上。如图3所示,2000-2010年,平均每年煤炭的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50.4%,原油和焦炭分别占33.8%和6.7%。由于煤炭的消耗量超过了其他所有能源总和,且由于非常高的碳排放系数,从而构成了很高的碳排放量,2000-2010年煤炭的碳排放量平均占当年碳排放总量55.5%。此外在2000-2010年间,甘肃省的能源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动,各种能源消耗量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正是由于长期以煤炭作为主导能源品种的能源结构无明显调整导致甘肃省有很高的碳排放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