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精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精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高教信息参考第 17 期 主办: 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办: 出版日期: 10. 2010 出版日期: 10.8.30 20本 期 目 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动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

高教信息参考

第 17 期 主办: 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主办: 出版日期: 10. 2010 出版日期: 10.8.30 20

本 期 目 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

一、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教育部副部长: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 三、十年培养中国卓越工程师 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 四、 示 五、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六、天大设立“求是学部”开辟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田” 天大设立“求是学部”开辟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田” 七、浙江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如何炼成 浙江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

内部参考 电话:0816-6089988( 文中未署名者,均为本刊撰写、编辑、摘编、选编) 电话:0816-6089988(注:文中未署名者,均为本刊撰写、编辑、摘编、选编) 注意保存

主编: 主编:谢鸿全

地址: 邮编: 地址: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 59 号 邮编:621010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6 月 23 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 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 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 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 22 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 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 多家企业的代表和 60 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 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 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设创新型 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 1003 所,占本科高校总数 的 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 371 万人,研究生 47 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 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 用。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 行业标准培养工程

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 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 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 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 考核制度。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 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 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 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 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 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1

陈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 就: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工 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 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 才的大量需求。 陈希强调,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 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 要求。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 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 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 人才。 陈希指出,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 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 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 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现代高

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 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 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 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陈希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 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 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 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陈希指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加强政 府相关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 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他要求,教育界要加强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高等 学校要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计划”,

2

并对本地区参与计划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安排,主动配合 国务院有关部门, 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有关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 核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联合培养企业的财税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 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委托左铁镛院士到会讲话。他指出,启动“卓越计划”,加紧培养 一批创新性强、 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 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 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 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积 极支持和配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 并围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 养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咨询研究。 实施“卓越计划”, 需要科技界、 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 为支持计划的实施, 工程院推荐了十多位院士, 与教育部联合组建“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 负

责指导“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将各方面专家的智 慧凝聚到“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之中,确保科学推进“卓越计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介绍了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高校土建 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经验。赵琦表示,住建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卓越计划”给予支持:一是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土建类专业 “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 为 “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三是选择部分通过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 划”的试点。四是鼓励建筑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 天津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别介绍了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 实施方案制定的情况。 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分 别介绍了与高校开展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经验。(摘编自教育部 2010 年 6 月 23 日)

教育部副部长: 教育部副部长: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 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 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3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 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 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 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 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通 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 脱当前危机。 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国与发 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 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 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 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

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 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 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 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 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设计能力 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 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 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 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 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真刀真枪”做毕业 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 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 念。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 关键是看我们能否 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 经历的教师,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 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 评聘和考核办法, 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 项目设计、 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 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 能够 进行跨文化交流、 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 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 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 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 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

, 与 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 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 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 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 年 7 月 9 日)

十年培养中国卓越工程师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出台后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这项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 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改革,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破冰之举。而其中,学校与企业、行 业的亲密合作,则是这项改革中的极重要一环。 十年培养“卓越工程师” 十年培养“卓越工程师”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 1003 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 90%;高等工程教 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 371 万人,研究生 47 万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 源优势, 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并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 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 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 育强国。

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将适度超前培养 人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 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期限为 2010―2020 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 生要达到 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 50%的比例。 企业参与是核心内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 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 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 “真刀真枪”做毕业 设计。

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 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 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国家 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 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 养标准。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订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订行业专业标准,高校 按标准培养人才。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释疑 1 问:“卓越计划”是否只是重点校学生的特权? “卓越计划”鼓励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 年级中遴选, 举办普通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的参与高校也可少量招收基础扎实、 实践能力强 的高职学生。 2 问:“卓越计划”的师资从哪里来? 参与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 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要具备工 程实践经历, 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参与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 到企业工作 1 至 2 年,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 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或担任本科生、 研究生的联合导师, 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

6

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 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3 问:教育部有何支持政策? 对具有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的参与高校,教育部增加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名额。 参与高校可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 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可以先到企业就业, 工作 1-3 年,再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同时,教育部支持参与高校按照实施“卓越计划”的需 求,改革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入职标准及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的相关办法。设立国家级和 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企业, 可择优推荐一定名额的符合条件的在职工程师, 参加高校组 织的单独考试招收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以支持参与企业的工程师继续教 育。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专访 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紧缺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 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积极性 下降,企业受生产、安全压力和市场化导向影响,没有认识到也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 任,高校实践教

学环节难以保证,毕业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就业适应期延长。”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在启动会现场指出, 对建设行业来说, 目前最迫切需要 高校提供的是两类人才: 一类是从事研究设计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一类是从事施工现场管 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近几年,教育部在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场 高中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开始有所缓解, 但高层次创新型设计人才紧缺问题依旧 突出。 必须打牢人才综合素质基础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集合天大经验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首先,必须明确“卓越工 程师”的培养要求。 要使今天的大学生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 必须打牢综合素质基础。 所谓“卓越”就是素质高, 要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结合工程人才的特殊要求来确定“培 养要求”;其次,必须形成开放的培养体系,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2008 年以来,天 津大学破格聘用来自企业的教师 11 人,逐步建立起开放的师资队伍;最后,必须突破评价 瓶颈。评价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以掌握“知识 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 整个培养过程。 (摘编自《城市快报》2010 年 6 月 24 日)

7

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校内学习,另一部分时间 在企业学习。 要求在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必须累计 1 年在企业学习工作, 企业阶段的学习与 以往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同, 在企业的学习是联合培养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实习, 其实质是以 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培养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 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做好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借鉴国外著名高校产学合 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概况 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 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 式,学生交替在学校学习和在相应领域内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在工作场所的实际经历,给学 生提供良好的机会, 使课堂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即从理论到实践多次循环的人才培养

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6 年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 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首次提出了产学合作教育,他设想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即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 雇主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直接进入工作市场。施奈 德将合作教育理论付诸实践,获得成功并被学校认可。随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实施了产 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美国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已有 900 多所,约占全 美高校的 1/3。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 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是世界上本科阶段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典范。 滑铁卢大 学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一所大学,它始建于 1957 年,仅数十年便跻身于加拿大最好的大学 行列。在加拿大最权威的教育杂志《麦克林》杂志的排行榜上,它连续 15 年被评为加拿大 最有创造性和总体评价最好的大学。根据 2006 年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讨论的“国家大学创 新力客观评价”指标,滑铁卢大学排名 178 名。在加拿大近年来的大学综合排名中,滑铁卢 大学一直稳居前三名。 它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与其办学特色———合作教 育体系分不开。有人甚至说:“滑铁卢大学真正的王牌不是任何院系,而是它半工半读的合 作教育体系。”

8

滑铁卢大学在创办之初就从美国引入“合作教育”模式,并将其作为办学特色,经过 50 多年的不断探索、建设、改革与总结,滑铁卢大学在合作教育办学方面,已经建立了完 善的合作教育体制。建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 3 000 多个合作教育用人单位网络,既有中小企 业,也有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爱立信公司等世界 500 强企业;既有加拿大本国的企业,也有 国外的企业。 学校的 6 个学院均构建合作教育与非合作教育并存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立了 100 多个合作教育项目;2006—2007 年,全校全日制本科生 21 900 人,其中 12 000 人参加 了合作教育项目。滑铁卢大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最强的合作教育项目,已经成 为世界高等教育界产学合作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二、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体系的特征 (一)交替式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滑铁卢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制共四年零八个月, 每学年分为 3 个学期, 每个学期时间为四 个月,分别为秋季学期(9~12 月)、冬季学期(1~4 月)和春季学期(5~8 月)。

在学校上课, 称为学习学期,在商业、工厂或政府、企业等部门工作,称为工作学期。滑铁卢大学采用交 替式合作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和在商业、工厂或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工作期交替着进行。 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分为三种模式(见表 1)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企业工作岗位 及自愿情况从以上三种模式中任选一种。除了第三种模式在第一学年可以休学一个学期之 外,其他方式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一般都很紧凑,没有寒暑假。学习与工作在时间上 比较平均,两者都有学分要求,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合作教育工作是全职工作,每天 8 小时, 每周 5 天, 学生可以用赚得的工资补贴学费、 生活费等, 完全不需要家庭承担其经济。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勤工俭学,也是学习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表1 时间 模式 1 2 3 第一学年各学 期 秋 学 学 学 冬 学 工 学 春 工 学 休 秋 学 工 学 三种典型的学习(Study)/工作(Work)计划 第二学年各学 期 冬 工 学 工 春 学 工 学 秋 工 学 工 第三学年各学 期 冬 学 工 学 春 工 学 工 秋 学 工 学 第四学年各学 期 冬 工 学 工 春 学 工 学 秋 工 学 工 第五学年各学 期 春 学 学 学

(二)良好的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滑铁卢大学规定,会计、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合作教育,其他专业的学生 是否参加合作教育完全由学生自愿。 实习工作必须与本专业相关。 学生的工作岗位大多数是

9

由学校开发,要经过学生申请和企业面试,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双方满意后学生到企业工 作。学生亦可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但需要有学校认可。学生的工作除了工资和保险上的差别 外,其他方面与长期雇员一样。学校并不参与雇主对学生的使用和管理,对学生在工作中的 行为不负法律上的责任。雇主对学校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承诺,对学生按正式雇员要求,但 也考虑到学生背景。对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来说,到企业的工作学习是一门课程,考核 合格,方能取得产学合作教育学分。每个工作学期结束后,学生要完成一份报告,报告通不 过学校或者教授的审核不能拿学分。 一个完成了合作教育的本科生毕业时差不多拥有两年的 工作经验,而且这个经验多数学生是在 6 个学期 4~6 个不同岗位上获得的。 (三)健全的合作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滑铁卢大学设有庞大而有特色的合作教育与职业服务中心, 现有 100 余名职员, 其主要 职责是:监控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统计数据的趋势,保持并加强和现有用人单位的联系,发展 新的合作教育项目;鉴别适合需要的工作岗位,为学生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帮助学生准备 工作学期

的事项,指导学生前期工作准备,提供职业训练、个人和职业发展的研讨会;安置 学生和阶段检查工作;安全法律顾问;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成绩档案;评估分析用人单位 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为学生创办新企业提供市场、法律、财务、求职等咨询服务。 合作教育与职业服务中心拥有良好的硬件服务设施,建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大楼——— The Wil-liam M.Tatham Centre,内设设备齐全、可以容纳 12~100 人进行能力展示报告的 厅,有 100 个可以进行单独面试的小房间,40 个可以进行电话或网上交谈的小单间。合作 教育中心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报告, 开展各类咨询与辅导活动。 (四)企业和政府主动给予 真诚的合作合作教育计划需要依赖一大批用人单位提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机会, 并支付 学生的薪酬。许多企业主动与滑铁卢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 的学生不仅获得了 IBM、北方电讯等大公司的信任,也获得了加拿大国防、核电、军队研究 所等要害部门的认可。这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将提供实习岗位视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发现提供实习岗位能够降低企业人才的引入成本与培养 成本。 加拿大相关政府还制定了驱动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 滑铁卢大学所在的安大 略省实施的退税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每接收一名学生实践,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以 鼓励企业与学校实施产学合作教育。 在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下, 企业一般都乐于接受学生 实践。 三、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

10

滑铁卢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政府等多 方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但目前我国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 题,如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内在 需求不足,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学校的理论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尽管我国 与加拿大的国情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滑铁卢大学良好的产学合作教育制度,对于我 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立政府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1.从宏观政策的角度来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 劳动保护、税收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国家有 关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健康发展, 应结合我国 的实际,界定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义务及

职责,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减免税收政策、 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制定有关高等学校、特别是工程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的法律政策(如教学的产业实践环节、工科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求、知识产 权保护等),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营造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 2.政府应加大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项资金投入。 国外的经验显示, 在产学合 作教育中,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十分重要。因为产学合作教育不仅要增加许多工作量,如联系 用人单位、组织用人单位对学生面试等,而且要增加许多开支,如联系工作的差旅费、通讯 费以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津贴等。 (二)建立企业层面的产学合作教育的内在需求机制 1.企业应转变观念, 把参与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当作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温家 宝总理曾经多次说过,企业和企业家身体中要流淌道德的血液。道德血液不仅包括诚信,而 且更重要的是要担当社会责任。 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是企业和企业家应当担当的一种社 会责任。 2.产学合作教育会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明显受益。 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 企业可优先 选拔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减少企业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 降低企业新进人员的培训 成本同时,与学校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三)建立学校层面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 1.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 配置符合需要的人员和足够的经费。 应根 据学生专业的需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将企业单位

11

引导到校企产学合作教育中,同时负责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建立、形成和 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协调处理校企合作教育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2.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时, 应了解 行业的发展需求, 邀请行业、 企业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按照产学合作教育的规律制定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按照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 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实践性”课程应该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共同考核和把关。校内课 程也应该按照优化课程体系,精简理论课程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建设。通过 课程形式、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 4.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高水

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一方面, 建立校企合作 联盟,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另一 方面, 增加校内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采取多种举措鼓励工程教育的教师与企业界紧密 结合, 如学校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 分期分批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或顶岗工作,丰富工程教育教师的工程经历背景。同时,制定新的考评政策,对工科专业的 教师在职称晋升、考核聘任等环节,加入对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 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 (摘编自《高等理科教育》2010 年第四期)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具有百年高等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 近百年来, 由于该校的工程教育做到了特 别重视基础、特别重视实践、考核评价特别严格等,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一直较高,得到社会 广泛认可,为社会培养了数以 10 万计的优秀工程人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 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背景下, 由于扩招而相应措施未能跟上等原因, 致使高 校教学教育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高等工程教育而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数量不 足,部分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导致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实践性教学环节削弱,高校与 工业企业界脱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针对存在的 问题,同济大学一直在进行着新的探索与实践:2004 年实施宽口径基础教育的专业教育;

12

2005 年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6 年出台《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同年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0 所试点高校;2007 年同济大学被列为国家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 10 所试点学校之一。 按照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学校提交了《同济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报告》,开始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 养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一 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由校长裴 钢院士亲自挂帅,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 组,依托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各工科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划的大讨论,2009 年在土

木工程、车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自动化等专业进行试点 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该校实施是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中。 按照上述方案,同济大学于 2009 年起,已在土木工程学院、汽车学院、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开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 计划从 2010 年秋季起,按照上报教育部的《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逐项落 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各项工作。 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 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以 4+2+3 为基本培养模式框架。“4”为本科阶段学习,将在三年级实 施分流,多数学生通过保送或免试直升方式进入硕士层次,硕士层次结束后,将通过免试直 升或考研方式进入博士层次。 三、抓住关键--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 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同济大学尽管一直倡导教学和科研并重, 但由于各种原 因,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投入科研的精力偏多,投入教学的精力较少。此外,工程教育 改革首先是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和调整,必然伴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这需 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保证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 训练等,联合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实习或学习和学位论文等。 三是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学 校将出台针对性政策, 成立专门培训基金,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 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他们在企业的工程经历。 严把教师教学上岗准入关: 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 应经过至少一年半的岗前锻炼 和培训。 岗前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担任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 学校要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 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 四是对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进行调整,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师实施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相关要求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小班授课、启发式教学 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大奖教金支持力度,按需求设置若干 专项奖励资金,对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 进行奖励。 四、探索模式--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国际化、产学研有机结合为特色 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 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该校的工程教育改革十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 程设置方面积极吸取国际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努力做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接轨。同时,深 化课程教学改革,着重针对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和考试方法三大环节进行改革。大力推 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除知识传授外,通过综合性作业、结合课 程的创新性项目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练训,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落实到具体的课程 教学中。积极推进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保证能力培养和 人格养成落到实处。

15

该校还建成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创新实践基地, 大学生在 “兴趣驱动、 自主实验、重点过程、追求实效”原则下,自主组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学校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将国际视野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 要方面。参与学生力争在学期间获得 100%的国际交流经历。本科阶段将采取灵活多样的国 际交流形式

,比如双学位、联合课程、联合毕业设计和 Summer School 活动等。硕士阶段以 获得国际上相应的工程师资格认证或获得国外相应水平大学的双学位为培养目标。 为培育课程语言环境,让学生尽早锻炼、提早适应,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阶段将逐步增加 英语(或德语)授课的比例,吸引国际著名教授和工程一线专家来校交流、合作、同台授课, 逐步培育并形成稳定的外语授课教师团队。在教学资源上采用引用或自编外语教材的方式, 建设外语课程群。 为保障所有学生均拥有国际交流的经历,学校在招生时不设定家庭状况要求,将通过 “985 工程”或“211 工程”项目专设国际交流基金,由学校、学院、国外对方学校、学生 本人共同承担出国交流费用,多方筹措,以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并保障教育公平。 产学研合作教学是该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该校努力 与相关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 参与野宽广、学科交叉,注重研究能力。从 2010 年开始,该校将从部分工科学 院中选定部分专业开展工程专业型培养模式的整班试点, 规模控制在 180 人左右。 该培养模 式强调专业基础牢,尤其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 天津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试验田”,“求是学部”在学生 培养中将采取导师制、学长制的管理机制,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课程重心前移,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增加工程相关课程,开展研究 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 PBL 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 CDIO 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加大平时成绩比例。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 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 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告诉记者, 工程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解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 要求的新一代工程师的问题, 这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建成创新型国家。 天津大 学成立 “求是学部”这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实验中心的目的, 就是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 在学校多年工程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改革 实践,面对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新形势,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 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 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一大批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摘编自《天津网-每日新报》)

浙江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 浙江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如何炼成

6 月 23 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全国共有 61 所高校成为首 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而浙江省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和宁波工

17

程学院四所高校列入该项计划。(编者注:四川省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 程学院三所高校列入该项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全面提高工程 教育人才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将怎样炼成?我们专门走访了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有化学工程与工 艺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 据了解, 两个试点专业都是国 家级特色专业,直接对接浙江省化工、制造业等支柱产业。 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学生都要经

历 20 余个工程项目 为改变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实习实训)的分割化、条块化的培养过程,浙江工业 大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围绕工程素质、 工程科学、 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 体系,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 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同时,为强调教学大纲结合实际的应用性,学校引入了 CDIO 这种基于“问题系统”实 施教育过程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工 程项目的训练环节,每门专业课有一个工程项目问题,每学年有一个综合工程项目训练,4 年下来,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约 20 余个工程项目。 引进一线专家登上讲台 每个学生有一名企业工程师导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 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 来指导学生。 据了解, 浙江工业大学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 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 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 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 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 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同时,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引入了研究性、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这是融创新教育 与基础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循序渐进的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 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高建荣如是说。 课内外两个实践平台

18

每个学生顶岗实习至少一年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着眼于培养企业骨干基础上的研发工程师, 其关键就是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浙工大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了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其 中, 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至少一年以上。 目前, 浙工大已与省内外的 80 余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基地。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说: “学校将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工程教育提升的突破口和 切入点,以面向浙江区域实际的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 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未来卓越工程师的精细化培养。” (摘编自《浙江日报》2010 年 7 月 1 日)

(本期编辑:周小波) 本期编辑:周小波)

1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