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
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柳青《创业史》 浩然《艳阳天》
3、“山药蛋派”“山西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4、《创业史》(柳青)
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
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热门题材。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等表现华北根据地战斗,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
代: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强《红日》 曲波《林海雪原》
6、《百合花》
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延河》。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年轻的通讯员和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体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结构细致巧妙、富于节凑感,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遇隽永。
7、《红旗谱》
1957年梁斌著。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被评论家誉为“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展示出来。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以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国民党军阀展开不屈的斗争,但是朱老忠的“一文一武”的个人奋斗未成功。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一部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8、《青春之歌》(杨沫)
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长篇小说。它成为一代知识青年生活的教科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就在于富有层次性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而又艰难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成长为一个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身价值与生命意义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
9、白洋淀诗群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白洋淀地区插队的知青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运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诗人们大都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艺术积累、思想视野与众不同,他们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对文革有潜在的怀疑和批判。还有一种迷茫孤独的青春体验,基本上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诗歌影响了文革后的诗歌领域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民刊:芒克与北岛《今天》。代,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舍
还有一些北京、山西等地的作家,多次造访白洋淀交流看法和诗艺。诗作无公开发表的可能,写作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代,山西的食指、内蒙古的史铁生
10、伤痕文学
描写文革十年浩劫给党、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小说,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伤痕》(《文汇报》)。具有鲜明的主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和浓烈的爱憎情感的宣泄,轻理性认识,多现象伤痕,少本质揭示。
代,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11、反思文学
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总结,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总结,比之伤痕文学,其目的更为清醒,主题更加深刻,带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 代,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12、改革文学
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的艰难极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理想色彩。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的先河。
代, 高晓声《陈焕生上城》 路遥《人生》
13、知青文学
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作者为“文革”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作品反映当代知识青年活动及诉说知青生活哀怨,及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复出”作家相类似,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代,孔捷生、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张炜、韩少功
王安忆《本次列出的终点站》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14、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一般把韩少功《文学的“根”》作为“寻根文学”潮流的宣言书。“寻根小说”是指那些旨在对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表现手段既有中国传统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作品文化深蕴。寻根文学是当代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思潮。大体分为四类,儒道文化寻根小说,神秘文化寻根小说,原始文化寻根小说,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代,阿城《棋王》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张承志《北方的河》
15、现代派小说与先锋文学(实验小说)
80年代中起到90年代初,文坛上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小说。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节奏》为开端。文化上对旧有意义模式反抗与消解,作家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文学观念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的追寻和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文本特征,叙述游戏平面化,结构上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莫言《红高粱》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 马原《冈底斯诱惑》
16、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消解观念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遮蔽,友谊瓦解文学的典型性,主题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采,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人”,即有意采用一定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代,刘恒《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一地鸡毛》 池莉《烦恼人生》 方方《风景》
17、《红高粱家族》
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方面。作品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现代派的写法。
18、《红高粱》
19、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以虚拟家族回忆来描写余占鳌组织民间武装,以及高密东北乡的各种故事。主线表现民间自发反抗暴力,弱化故事政治色彩,还原成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副线凸现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其根本。
17、新历史小说
叙述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复原历史,而是重构历史。叙事方式上,采用民间立场和民间视角。人物形象多为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打破自然时序,将过去今天构成一种崭新的交叉结构,叙事基调是悲剧性与反讽性的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人化色彩。
代,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九月寓言》 莫言《红高粱》 张承志《心灵史》
18、女性文学
8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作家可以顺从自己本性的创作,不必再以带有男性中心意识的文学和审美标准为准则。无论是处于文坛中心,还是边缘,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三层含义:创作主体为女性,主体采用女性视角,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强烈的女性意识。 话语特征,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建构文本。小说内容的边缘性描写,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
代,陈染、林白、毕淑敏、严歌苓
19、朦胧诗群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和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北岛《回答》 舒婷《致橡树》《祖国啊,祖国》
20、第三代诗群
80年代中期继朦胧诗之后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的一股青年实验性诗潮。以朦胧诗为反叛对象,取代了朦胧诗的先锋地位而显示出独有的风格,也被成为“新生代诗群”。
代,韩东、海子、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