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12课课件
第一篇:八年级下历史12课课件
历史: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中考资源网
第12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内容提要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我们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极大地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
导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掌握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整理知识提炼结论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的关系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 历史传统
秦汉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经济文化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政治利益
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它有助于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也有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它有助于国家富强,也有助于各民族繁荣。它有助于各民族巩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大家增强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3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5页第
1、2题。 各民族共同发展
1学生阅读相关课文,回答:请你以藏族、达斡尔族、傣族为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藏族百万农奴翻了身,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成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2指导学生联系历史填图册第6页的两幅地图中,说出当时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名称。(克拉玛依油田、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
教师归纳指出:人民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
- 3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请学生播报中华新报的一则社会新闻。思考是什么害死了仅有19岁的唐氏?
师:封建传统礼教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导致这一青年女子的死亡,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怎样革新人们的思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展示历史图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袁袁世凯尊孔复古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师:一边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西方传入的、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而另一边是袁世凯为复辟提倡的尊孔复古思想,这两种思想形成强烈的冲突。
过渡:这种冲突使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2,了解这场新意盎然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学生展示,快问快答。)
1、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除了陈独秀,这场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胡适、李大钊、鲁迅。
3、他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
热情地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4、他们是怎样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1)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引用毛泽东的材料,说明《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2)通过在北大授课,宣传新思想。(引用图片北大的钟声介绍,北大的兼容并包的特点,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过渡:有了运动的阵地,要发挥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解放人们的思想。就要找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旧毛病。
三、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当时的社会存在哪些思想上的旧毛病?(小组讨论一) 展示三则材料
1 旧思想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
旧思想二: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用后无效死亡。
旧思想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旧毛病一:封建专制思想仍盛行。
旧毛病二:封建迷信思想泛滥,民众愚昧至极。 旧毛病三:封建礼教,旧道德根深蒂固
过渡:怎么治疗这些旧毛病,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 陈独秀先生为了治疗这些社会的旧毛病,他请来了两位先生。是哪两位先生呢?请同学们读材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师: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呢? (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
过渡:要彻底治疗这些旧毛病得在民众当中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宣传呢?(写文章、贴广告)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是不是只要贴了广告,做了宣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呢?让一起我们透过一个秀才娶妻的故事来了解了解。
出示两则征婚广告:(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长得乌黑,没有头发,满脸麻子,脚还不大周正。)
师:你们认为秀才会娶谁?为什么?
公布结果:有个秀才看到张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去了……可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师:秀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你们看出这两则广告的文体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的缺点:表意不明确
新文学:白话文;
特点:直白、通俗、易懂
师:哪种文学形式更有利于向民众传播新思想呢? (白话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要进行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阅读教材,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文学革命的?
生: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第一人。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号召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主要形式。
生:陈独秀也是白话文运动的极力推动者,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写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师:在他们的推动下,白话文和新文学逐渐普及开来,大大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小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关上书,完成导学案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听课效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2 旧文学。
师:前面的三提倡三反对是思想革命,后面的提倡反对是文学革命。由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革命,请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生: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过渡: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
四、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二) 进步性材料:
材料三: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师: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十七大报告说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课堂小结】
师:一份《新青年》打开了近代中国思想进步的闸门,一场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批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引领中国历史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继续发扬他们留下的民主、科学的精神,好好学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导学案讲评】
第三篇:八年级下中国历史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9课改革开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
A. 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按《历史填图册》的要求,先在课本或《历史地图册》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
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
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A.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A.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
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七、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布置作业
A1.完成填充图册。
2.根据 “活动与探究”,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插图中的学生已经提到生产经营权转换和分配形式变化,此外还有管理体制改变——避免“瞎指挥”和科技进步——避免“浮夸风”等因素。) B3.根据 “活动与探究”,启发学生从经营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中,选好专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作为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存入成长记录袋备案。 板书设计
9改革开放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作用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开放的顺序、作用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
形式 教学后记: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选自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一节课。
本课政治性很强,且文本内容较少,为了让学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很好理解和把握本节课,必须补充大量的史料。另外,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图、像等与一体,深入浅出地讲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香港澳门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以及很好地把握“一国两制”的必要性和深刻内涵。
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明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通过补充谈判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意识到,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本课也为下一节课台湾问题的解决做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2)新旧知识勾连的能力和历史归纳的能力;(3)阅读史料的能力和通过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4)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港澳的顺利回归,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国两制。
采取的策略:学生自己探究。 重点
2、香港和澳门回归及历史意义。
采取的策略:通过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模拟新华社记者采访现场观众,说出感想,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
采取的策略:通过史料补充,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有很多困难,如港人的担心;英国的阻挠以及部分国际势力的不看好等,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必要性。
四、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等方法以及模仿历史人物谈判的场景。
五、设计思路
从表面上看,本节课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不但少而且简单。但让学生充分理解把握本课却很难。为此,我补充大量的史料,包括: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回归前的经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谈判的曲折艰难;回归后的港澳的发展状况等等。在大量的资料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即放手让学生探究、质疑,最后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释疑。
探究小组的划分依据: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成分要远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加深学生的真切情感体验,我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本节课的主题是“回归”,而回归的主人公是香港和澳门。因此,第一个角色是香港人和澳门人;
第二,香港和澳门长期生活在英国和葡萄牙人的统治下,因此,第二个角色是英国人和葡萄牙人;
第三,香港和澳门要从英国和葡萄牙的统治下回到母亲怀抱,所以,第三个角色是中国政府(或大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显示西藏。
师:统一是自古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建国初期,哪个地方的解放标志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生:西藏。
设计意图:将知识前后联系,使之系统、条理化。
师: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完全统一,但是,还有哪三个地方没有统一?
生:港澳台
师:由于历史的因素,港澳台曾一度与大陆分离,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和澳门才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和澳门的时候,虽然这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它们的回归之路却走了上百年。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香港和澳门艰辛的回归之路吧。
(二)新授:
第一环节:扮演角色,学生自主探究
1、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香港人澳门人小组、英国人葡萄牙人组、中国政府组。
2、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结合下发的《探究领航》和《补充资料》进行探究。
(《探究领航》见下面的附件)
2 第二环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拨、释疑。 第一组,香港人展示
师:本节课的主题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那就先让香港和澳门人来谈谈它们当初是怎样离开母亲的怀抱的?有请香港人和澳门人讲述他们的历史。
(大屏幕出现香港和澳门的地图)
让扮演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学生上台利用地图讲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引导:从此,香港和澳门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开始了他们的游子生涯。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殖民统治下的港澳发展状况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以香港为例,介绍一下回归前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香港经济繁荣的表现及主要因素?
2、长期受殖民统治,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但同时心中却有着怎样的担心和忧虑? (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教师应在《补充资料》中予以补充。) 扮演港澳人的学生回答:
学生1:回归前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
学生2: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香港是金融、贸易等中心。
学生3:香港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深水港,除此之外,还有英国在香港实行的自由港政策。
学生4:我们港澳人的最大心愿是——渴望早日回家。
学生5:我们担心回归后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发生改变,香港的繁荣将不复存在。更害怕在香港搞 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政治运动。
第二组:英国人展示
师过渡:中国政府,你们听到了没有?对于回归港澳人心存疑虑和担心。让我们再来听一下英国人和葡萄牙人他们对于港澳的回归态度如何?
大屏幕出现问题:
1、中国要收回香港,你愿意吗?
2、为阻挠中国收回香港,都设置了哪些障碍? 扮演英人和葡人的学生回答: 生1:我们不愿意港澳回归。
生2:我们认为香港是英国人的,因为已经签订了三个条约。
生3:即使是还给中国,也不是整个香港,只能新界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当初签订的条约上明确规定了新界是租借的,且租期是99年。
3 生4:正是因为英国人的统治,才有了香港的繁荣,没有英国人的统治,香港就繁荣不再。
第三组,中国政府展示
师:中国政府,你们刚才既听了港人的担心和忧虑,又听了英人的不愿意归还及阻挠。现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港澳同胞都渴望统一,盼望回家,请你想一个办法,如何让这个问题圆满地解决呢?这是考验中国政府领导人高超智慧的时候了。
(在此教师补充一下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对香港的态度)
师:对于香港问题,中国政府的历代领导人都表现出高超的智慧。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建国初期,毛泽东时代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可作为我们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可以通过它吸收外资,争取外汇。”
“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 „„要好好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周恩来
师:联想新中国建立之初,有个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禁运,它是——美国。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作为唯一一个对外联系的通道,所以,我们不收回香港,是有目的的。
大屏幕出现问题:
现在时机成熟了(邓小平语),该收回港澳了,这话什么意思? 生:国力强盛了。
师引导:中国的国力尤其在实行什么政策后大大增强了呢?——改革开放。 生:时机成熟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我们有了可以圆满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了——一国两制。
学生展示对一国两制的探究成果: 生1:一国两制的倡导者是邓小平。
生2: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中国,两种制度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生3:回归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等都不变。
生4:大陆除了派军队外,不派干部,让香港人自己管理自己。
师归纳总结:中国政府实行一国两制,在港澳建立特别行政区,充分体现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精神。请问香港人,你们还有担心和疑虑吗?——没有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
4 香港人民的顾虑是打消了,但香港还是不能顺利回归。最大的困难来自哪里?——英人的阻挠。
怎么让英人体面地退出香港,又不伤了和气,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你认为我国政府最好采取什么办法收回香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好坏:
1、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却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不伤两国的和气,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总结:当然是第2种方法好。本着上述原则,中国政府与英国当局展开了艰难的谈判。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展示中英谈判
两组分别推举一名领导人,模拟中英谈判。大屏幕出示图片《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
两位学生上台后,教师先进行介绍:
右边的这位是英国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位期间采取的政策非常强硬,人称“铁娘子”。并且,英国最近又刚刚同阿根廷打赢了一场战争,此时的撒切尔夫人志得意满,心高气傲。正是带着这份骄傲,撒切尔夫人来到了北京,开始中英谈判。
左边的这位是邓小平,他也有个绰号:钢铁公司。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这两位“钢”“铁”人物在外交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学生根据补充资料,模拟中英谈判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谈判的艰辛,以及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政府的智慧和“霸气”十足。
表演完,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师进行归纳:
谈判桌上,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政府手里,英国政府步步退让。甚至,谈判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神思恍惚,在走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让世界人意识到,谈判,英国输了。事后,撒切尔夫人也这样说:
(大屏幕出示资料)
“协议(《中英联合声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
—— 撒切尔夫人
结合上面这段话,想想谈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外交谈判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经过两年22轮的艰辛谈判,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5 1984年中英两国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7.1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香港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澳门问题。不久,中葡两国也发表联合声明,澳门也与1999.12.20回归祖国。
香港终于回家了,让我们来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第四环节:看视频,亲身体验交接仪式,谈感想
1、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剪辑视频。
2、看了刚才这段视频,我们仿佛亲临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现在请大家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发表一下你的感言吧。
(学生在讨论、互相采访后)
师模仿: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今天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家了。现在,让我们来连线一下本台记者某某某,请看他从前方发来的报道。
学生采访后,予以及时表扬。之后,进行总结归纳,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使祖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大一步。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1、用事实来评价一国两制。
师:香港回归前,国外曾有这样的论调: 大屏幕出示资料:
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制下才能实现。
1995年,美国著名杂志《财富》指出,香港“回归将招致死亡”。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怎样?
大屏幕继续出示回归后香港澳门繁荣发展的图片和数字
师:这一系列的图片和数字说明了什么?——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继续保持繁荣。 师: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国两制 大屏幕出示资料:
中央之所以能够争取到香港人心,使香港在保持繁荣的前提下顺利回归,要归功于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
师:是啊,香港的繁荣正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结果。所以有人这样评价一国两制: (大屏幕出示资料:)“一国两制”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照顾到其它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利益,避免了武力统一造成的不佳后果,因而是一条损失最小、最得人心的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老师认为:“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和兼顾各方利益。“一国两制”的核心价值即包容与妥协的精神。
6 遗憾的是,小平同志看不到香港的繁荣了,因为他在香港回归前夕去世了,不过可以告慰小平的是香港正是在他首倡的一国两制下依然持续稳定发展。让我们祝愿中国的这两朵紫荆花和莲花开得更美更艳!
2、大屏幕出示问题:
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政府会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在解决国际争端上,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大屏幕出示)中英两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这恰恰是我们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非常需要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
(三)小结:回顾课本,谈收获 大屏幕出现:
游子归来三部曲
离家: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盼家:一国两制的构想
回家:香港、澳门的回归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香港和澳门两位海外游子从离家、盼家到回家的艰辛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统一是中华民族一个永恒的话题,统一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如邓小平等。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交流并发言)
(四)练习巩固(略)
结束语: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 繁荣昌盛!(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歌曲中结束,从而为下节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做了铺垫。)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教案 岳麓版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自主梳理】: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背景:_____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2、时间:_____年。
3、地点:_____
4、目的:为培养_____ ,建立_____。
5、创办人:_____兼任军校总理,_____为校长,_____为党代表。共产党员_____等人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_____等人在军校任教官。
6、办学方针:实行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
7、作用:__________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__________
2、北伐的时间:_____年___月,__________揭开北伐战争的序幕。 _____年__月,_____正式出师北伐,_____任总司令。
3、北伐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
4.北伐的方针是:先_____,然后__________,最后_____。
5.北伐的进军路线:西线指向_____,中线指向_____,东线指向_____,_____赢得“铁军”称号。
6.结果:出师不到半年,从_____打到_____,_____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_____,_____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_____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_____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_____年,蒋介石在_____建立国民政府。 3.“宁汉合流”是指_____与_____的合并。
4.1928年底,_____宣布“_____”,标志着__________
【合作探究】:
爱心
用心
专心
1、想一想,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P61)
答:第一,北伐战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第二,国共两党合作,协力反对北洋军阀。第三,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重要保证。第四,北伐军的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五,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的正确。第六,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热情支援。第七,苏联的支援。第八,北洋军阀勾心斗角,分崩离析。原北洋军阀重要将领冯玉祥响应北伐,在五原誓师,与北伐军会师郑州,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2、张学良在什么情况下宣布“易帜”的?你如何看待这件事?(P62)
答:①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死;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国民政府采取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方针,劝说张学良归属南京国民党政府;身负国耻家仇的张学良毅然冲破日本阻挠,宣布“易帜”。
②张学良将军的爱国之举,充分体现了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祟高气节,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团结和统一,值得肯定和称赞。
3、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你认为孙中山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P63) 答:①孙中山的说法是正确的。②辛亥革命前,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后,由于没有强大的革命军,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孙中山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均因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另一派军阀而失败,孙中山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创建革命军队和黄埔军校的极端重要性。
4、什么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南北?你知道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地方被外国占据着?(P63)
答:①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南北。
②当时中国还有台湾、香港、澳门、东北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据着。
5、北阀的时候,流行着一首歌词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找到这首歌,并学会唱它。
国民革命歌歌词: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爱心
用心
专心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