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全文)

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全文)

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第一篇: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2014-06-26格智兴教育期刊这个时代正在转变,传统教育当然面临挑战,如何学习?其前提其实是:学习方式已。

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

第一篇:数字时代与青少年阅读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

数字时代的学习与成长:在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014-06-26格智兴教育期刊

这个时代正在转变,传统教育当然面临挑战,如何学习?其前提其实是:学习方式已经改变。我至今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母亲一大早起来给我煮了一碗面条,里面搁了两个炸得金黄的荷包蛋,撒了一层碎碎的小葱花。她说,吃葱会让小孩子变聪明。如今我理解母亲当年的郑重其事——这一天将是我一生启蒙的开始。

在绝大部分历史中,孩子是在一个智性的黑暗中成长起来的。在电视普及之前,除了他们自己的邻居和社区,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去旅行。有些孩子会听到关于冒险、战争的故事。父母所讲的关于外面的世界的故事中,必然包含它的危险性。很少有孩子有机会广泛地阅读。对于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而言,孩子被留在黑暗之中,直到他们开始上学——从这一天起,外面的世界开始向他开启窗口,第一次将他从智性的黑暗地带领入智识之光中。

随着年级越高,窗口开启得越大,更多的光涌入。老师告诉你很多神奇的事情,你知道那都是真的——因为他们是这么告诉你的。他们教你如何阅读,如何做实验,测试新的想法,区分事实与虚构;他们教你系统和框架,帮助你理解历史、地理、数学、科学以及你自己和别人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一点点被暴露在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前,了解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男人和女人。你学会逻辑的思考问题,总结自己的思想,并书写下来,以供别人阅读和批评。

然而,21世纪的孩子是在“光”中长大的。这句话几乎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从他们出生那一天起就被照相机的光包围,然后是电视机的光、电影屏幕的光、电脑屏幕上的动画、任天堂游戏机的光、手机的光、iPad的光……早在他们上学之前,就已经对这个世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们近距离观察过野生动物,在电视上看过遥远国家的风景,在游戏里体验过战争、玩过飞行、做过生意,探索过遥远的星球。对他们来说,世界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黑暗的、未知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世界有完美的理解,毕竟只是孩子,但当他们第一天背着书包上学时,是带着关于这个世界与宇宙的许多知识、想法和意见的。他们是纯粹意义上的“数字土著”,由技术,而非经济或者政治事件定义的一代。他们不再需要一碗葱花面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他们的智识武器库中储备丰富。我的小侄子今年10岁,小学三年级,每天,遇到不懂的,先问百度,而不是老师,在微信上与远在俄罗斯的小表弟聊天、分享音乐,写作业查维基百科,用scratch学编程,用iPad看青春喜剧,《魔兽世界》玩到90级……他熟练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稚嫩的脸上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

小孩子到一定的年龄(7岁或者8岁),就要到学校去,坐在几十人的课堂里,接受相同的教育,经过标准化课程的系统测试,这种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普鲁士。

1736年,普鲁士首先公布了6~12岁的儿童,无论男女,无论出身贫富,都实施强迫性入学措施,开创了西方强迫入学的先例。他们规定,5~14岁的儿童必须具备读写算等基本能力;教师任教必须经过类似于军官学校的培训,并取得国家资格认证。学校被认为是训练纪律与服从性的地方,是创造一个工业文明社会的基础。学生被培养出来,就是为了未来适应一个等级化、规则严明的工厂环境。

其实,作为公共教育的象征,上课铃声就是典型的工业时代产物。因为教每个人如何准时到达学校/单位、如何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或者“主题”、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测试或者项目,是一种新的计算人类效率的方式。整个系统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让学生为一个“出勤计时器”的世界做好准备。

但今天的学生们要进入的,是一个互动、全球化、参与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知识的本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重要,“知道更多”的能力比“目前知道多少”更为重要。当一个孩子可以用一个iPad和一个搜索引擎,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信息与知识时,学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对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西利·布朗(JohnSeelyBrown)提出了“S曲线”社会与“大转变”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从18世纪到20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S形曲线的社会,无论从社会到文化发展都相对稳定的时代。在这两三百年间,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如何最优化传递专家产生的知识。一个人的职业道路是清晰的,掌握的技巧可以依赖终身。

21世纪则意味着“大转变”的开端。由于数字技术的驱动,“大转变”是在文化与社会层面均呈现指数级增长与变化的时代。随着技术的演化,不断出现新的需要学习的技巧和实践,通常不超过18个月。在S曲线社会中可以依赖终身的知识与技巧到了大转变时期会在几年之内就过时。也就是说,“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准备进入各式各样、很可能毫无关联的领域学习。

△ 2012年10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利用一款APP程序种植“智慧种子”,迎接世界种植日到来

2011年,布朗专门写了一本书——《新的学习文化: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培养想象力》,探讨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首先,他区分“教”与“学”是两回事。“教”是别人为你提供知识,“学”是你为自己创造知识。“传”是关于答案,而“学”是关于问题——找到你所关心的问题,一步步探究挖掘,每个问题都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通向更好的问题。“教”经常是机械的、孤立的传递,而“学”则可以无序的、社交的、好玩的、内置的、持续一生的。这种学习未必发生在学校里,或者课堂上,而是可以无所不在。一个不断膨胀的数字网络基础架构,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获取与使用各种学习资源与工具的能力,以及时时刻刻彼此连接的能力。这意味着,无论你想学点什么,总能找到学习的资源,也总能找到跟你趣味相投的人。

第二,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更多地以“默会”的方式来把握知识。“默会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将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陈述的知识。这种知识是静态的、稳固的、客观的,可以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递:你教,我学。大百科全书(源于古希腊对于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知识的概念)就是这种以固定形式保存知识的最佳例子。学习就是被教育、被衡量、被告知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仍然是工业化的本质,即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在这一模型下,“教”是基础,效率是目的: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标准化教学是合理方法,考试是合理的结果测试。至于天赋、个性、激情、想象力,都不在它的包容范围之内。

但是,波兰尼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以“默会知识”为基础的——即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部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这种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只能在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体验、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心领神会。这种学习不仅发生在大脑中,而且在身体和感官的各个层面,在不同维度的信息之间制造联想与连接。当你告诉一个小孩子“不许玩火”时,他所得到的知识是显性的,纯粹认知层面的,即“火是热的”。但当他用手去碰火苗时,他所体验到的感觉远比一句教训来得丰富。他不仅从此会避开火苗,而且会避开一切跟火有关的东西。

整个20世纪,显性知识足够稳固,足够重要,得以支撑起整个教育实践的主体,而将默会知识交给个人慢慢领会累积。但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大部分新创造出来的知识都是默会的,因为根本没有“提炼”和“编码”的时间,在下一个转变来临之前再传播出去。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都不是老师可以直接传授或者展示给学生的,而必须一个人在观察、探究、实验以及耳濡目染中学习的——一个人如何训练创造力、想象力或洞察力,如何对新的经验保持敏锐感和好奇心,如何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默会”也是一种最为自然的掌握工具的方法。没有人会拿着一本用户手册来学怎么使用一个新的APP。他们上来就拿手指比画,玩得越多,学得越多。

第三,回归到孩童的状态,才是应对这个时代的最佳学习策略。

孩子怎么学习?当一个孩子到一个新的地方,遇到新的人与事,他们倾向于用玩和想象的方式来处理他们所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对他们来说,玩耍是体验世界的方式,而不断追问是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他们的想象力在这个阶段是最为充沛的。当他们长大,逐渐习惯周边的世界后,玩的需求才慢慢减少。但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恰恰需要我们学会用孩童的方式来应对它——玩、追问、想象。

△ 2007年7月21日,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位小哈利·波特迷正在翻看刚出版的该系列最后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哈利·波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本书的读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本(包括图书、网站、WIKI、博客、同人小说),学习关于历史、地理、哲学、人际交流甚至基础社会学的各种知识。但他们的学习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某些信息或事实,而是置身于故事之中,他们的知识随着故事的演化而演化。故事中的角色、命运都是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驱使他们创造自己基于《哈利·波特》虚构宇宙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游戏等等。共同的兴趣与激情将世界各地的读者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生态系统。

第二篇:数字时代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数字时代的来临对人们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利用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在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和实践研究方面相对落后,针对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结合中职生自身特点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对培养中职生媒介素养进行了一些路径策略研究。

一、中职生媒介素养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孩子,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有些甚至是班级里老师和同学头疼的“问题学生”。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说,中职学校的生源上有先天劣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并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低下;相反,他们对外界信息却十分敏感,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许多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追星等等,学校开设的课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更趋向于自己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数字时代对中职生素养的培养。

尽管中职生源存在劣势,但智力素质和普通高校相比并无区别,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也更加开放,时尚、前卫的事物容易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更多的中职生倾向于利用网络的虚拟世界消遣时间、排解现实压力,而很多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高,在接触使用媒介时常常是漫无目的,或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匆匆扫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产生对媒介有价值的利用。另外,中职生在接触媒体时被动消极接受的情况远多于主动筛选信息学习,他们并不能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媒介接受的主动权被削弱,容易被虚假、消极的信息误导,甚至步入歧途。

二、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路径

1.培养正确的媒介观念。基于现今中职生易受鼓动、辨识能力差、趋于被动接受的媒介素养特点,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引导中职生认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利用好媒介为自己的求知和成长服务。为了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应做好媒介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信息有何意义价值”、“如何筛选有益的信息”。

2.利用媒介工具实践学习。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利用媒介的能力,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并使用媒介工具进行学习。可制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目标课题,以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头运用信息工具进行搜索、汇总,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正确筛选处理。最后通过全班讨论,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事物的本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提高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合作。

3.树立中职生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当今社会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虚假、违法信息,而作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能够有效地、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违法信息则要予以坚决反对。因此,培养中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开设相关道德与法律教育课程,让中职生了解法律法规,不盲从不跟风、在网络法规和社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

三、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问式展开探讨话题。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媒介对问题答案进行检索和收集,引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以及选择所使用媒介的原因和筛选信息时的决策过程和依据,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使用媒介的心得体会,并根据搜集过程中的情况对媒介做出评价,最后介绍一些实用经验帮助学生加强媒介使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搜索信息时注意全面性的习惯。

2.主题式信息调研任务。以一周为一个任务周期向学生制定一个主题的信息调研任务。如向学生播放一段意义深刻的视频或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或者诗歌、小说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阅读分析并搜集相关信息,在一周结束后开展讨论会,指引学生就目前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个主题展开意见探讨。如遇到有意见分歧的主题还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加强学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在信息调研过程中小组的参与积极性。在信息搜集阶段,指导学生有效分工合作更能加强他们情报搜集的能力。

3.实践式媒介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问题进行分组搜索和分析,并将最后的成果制作成杂志、视频、或音乐等媒介形式。将每一份已完成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引导各小组间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交流,选出评价最高的作品授予适当奖励,同时指导学生对所有作品可改善提高的地方给予建议。

总之,中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既要从其本身素养特点出发,又应结合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运用和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师生平等交流,多样化、多形式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寓教于乐,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全面成长。

第三篇:谈网络时代的阅读景象与阅读导向

当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就轻而易举的找到答案时,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习惯性的偷懒。但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搜索引擎永远也解决不了的,比如一个人的修养、胸襟、眼界等问题,是搜索引擎永远也没有办法帮助解决的,这些只能通过我们不断的思考,从而不断的完善。

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信息爆炸的E时代,图书、报纸、杂志期刊等标志着传统阅读符号的概念,已经在读者面前变得逐渐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PDA、手提电脑、手机等新的阅读工具与阅读模式。如今,只要一打开电脑,各种免费的信息便会扑面而来,让那些喜欢阅读的读者们也应接不暇,甚至有点无所适从,而那些平常喜欢读书看报又舍不得买书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登录一些文学网站和各大报纸网站,阅读到与纸质出版品一样的全部内容,甚至还可以浏览到图书、报纸的版式。那么,在网络资讯爆炸的今天,在快餐文化充斥的今天,在阅读模式正在发生变革的今天,我们的阅读景象与阅读导向又将迈向何方?

一.阅读模式的新景况

据统计,目前大陆有2.5亿网民,其中大约有1亿网民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这些网民在利用网络进行阅读的同时,自己也动手写一些文字,并将这些文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别人一起分享。

此外,还有这样一群网民,他们散落在BBS(榕树下、天涯等)、文学网站(红袖添香、潇湘书院等)、SNS、QQ群、MSN群等网络的各个角落。这些网民中的一些人对一些图书和文学作品拥有惊人的鉴赏能力,他们经常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传到BBS、博客上,与网友们一起分享,有的甚至还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进行扫描,再发给QQ群、MSN群中的网友分享。

由此可见,当今的阅读已经随着网络的普及,开始社区化、互动化、公众化和多元化,使得阅读的机会无处不在。但是,当我们为无处不在的阅读与分享机会而感到窃喜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种阅读模式对我们的成长到底有多大的益处呢?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模式到底有多少是属于深度阅读的呢?

二.从“阅读”到“悦读”

目前,随着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出版界开始提倡全民“悦读”,试图以“悦读”的名义,让广大民众重新拿起书本。尤其是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走出来的易中天、于丹、阎崇年、刘心武等学者,将自己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稿整理成书稿,并交给出版社出版,结果一炮走红,受到很多读者的热捧,被称为“学术超男”和“学术超女”,但同时也引来一片骂声,有人甚至还要把易中天告上法庭,而最近阎崇年在签售时遭到读者掌掴的事件,更是引起人们的沉思。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这些所谓的“悦读”,会引起这么大的波动呢?为什么在有人欣然接受的同时,却有人大唱反调,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呢?用易中天的话来解释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快哉易中天,把严肃的历史和经典比做萝卜白菜,难怪会引起一些读者的愤怒,并屡屡将矛头指向他了!如此看来,所谓的“悦读”,其实只是一种肤浅的阅读罢了,而那些传统的经典著作,又怎么可能通过这种“悦读”来诠释呢?

最近,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过度使用搜索工具会使人容易变懒和变傻。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问题。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试想,当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就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时,我们的大脑自然就会习惯性的偷懒。但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搜索引擎永远也解决不了的,比如一个人的修养、胸襟、眼界等问题,是搜索引擎永远也没有办法帮助解决的,这些只能通过我们不断地思考,从而不断地完善。而一旦我们的大脑再也不愿意思考时,再完美的搜索引擎,也无法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

因此,网络时代的阅读模式,虽然能够引领人们将阅读提升到“悦读”的层次上,但只有将这种“悦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上,才能带领我们进入深度“悦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否则就会容易流俗,甚至走向歪路,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三.网络时代更需深度阅读

清朝的大才子、《四库全书》的主编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我们必须承认,纪晓岚所说的这些话,实在是至理名言,这也许正是对“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种现象的最好解释吧!试问当代的所谓大师,有哪一位的成就能够超过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这些大师呢?甚至就连代表现代文明的电脑,其中的“二进制”也只不过是从中国古老的《易经》中的阴阳变化规律演化出来而已,而神奇的网络世界,实际上也仍然没有超出老子所说的“天网”(原文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范围。因此,生活在网络时代中的我们,更需要进行深度阅读,因为只有经过深度阅读,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文化的根基,才能真正领略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才能够真正弄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四.结论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的这些话,其实不正是对深度阅读的最好诠释吗?当然,深度阅读并不意味着要排斥网络,更没有必要谈“网”色变。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阅读模式与交流方式,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模式。

既然我们有幸生于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背景的中华民族,又适逢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么就让我们把阅读与网络结合起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名真正的中国人,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第四篇:梁各庄小学“做四好少年,与时代同行”

主题大队活动

一、报告人数

(两位主持人上场,敬队礼)

王:尊敬的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们,

张:亲爱的队员们!

(合)大家好!

王:又是春光明媚,一片生机的大好时光。

张:又是小草吐新,充满希望的温暖日子。

王:您看,朵朵花儿竞相开放。

张:您瞧,颗颗苗苗茁壮成长。

王: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来,我们要牢记胡爷爷的嘱托,

张: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来,我们要争当四好少年。 王:下面,我宣布梁各庄小学“做四好少年,与时代同行”主题大队会活动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心校的各位领导的到来!

张:进行大会第一项:报告人数。

(大队长上场):全体起立。请各中队整队,报告人数。

中队长:稍息,立正!报数!(中队长整队后,跑步到大队长面前,互敬队礼后:报告大队长,第X中队队原有人数XX人,实到人,报告完毕。)

大队长:接受你的报告。

中队长:(跑回原位)稍息。

大队长:立正。报告辅导员,我大队原有人数104人,全部到齐,整队完毕,请批准我们开展活动,并请您参加我们的队会。报告完毕。

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同意你们活动,并预祝主题大队会取得圆满成功。

二、出少先队队旗。

王慧:进行大会第二项,全体立正,敬礼,出少先队队旗。(放出旗曲)

三、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张瑶:进行大会第三项,全体少先队员《齐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唱完后示意全体坐下。)

四、大队长讲话:

王慧:进行大会第四项:大队长讲话。我们掌声欢迎!

大队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少先队员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做四好少年,与时代同行”主题大队活动。胡锦涛爷爷在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为我们提出了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表达了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这次活动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展现我们的风采。活动以后,以四好少年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真正的四好少年!(敬队礼下场。)

五、活动开始:

张瑶:进行大会第五项:活动开始。

1、了解四好要求

王慧:队员们,2009的秋天,历史的巨笔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封信。胡锦涛爷爷 “争当四好少年”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地,吹进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间。队员们,你们知道胡爷爷提出的“四好少年”的要求吗?(齐回答:知道)让我们一起大声的说出来: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

张瑶:说得非常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沐浴着金色的阳光,伴着鸟语花香,大家准备怎样表达争当四好少年的决心呢?

王慧:就让我们用优美的舞蹈,用宏亮的歌声,用精彩的表演来表达我们一下我们的决心吧!

2、四中队合唱《争当四个好少年》

王慧:首先,请欣赏四中队为我们带来的合唱《争当四个好少年》。

3、三中队诗朗诵《少年强》

王慧:队员们,胡爷爷倡议的四好少年,提出少先队员要把热爱祖国摆在首位。是啊,祖国培育了我们,我们应该以热爱祖国为荣,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好少年!因为建设祖国的重任将由我们来承担!

张瑶:少年是灿烂的朝阳,少年是祖国的明天!下面,请欣赏第二中队诗歌朗诵《少年强》。

3、讲故事:《丑小鸭》。

王慧:胡锦涛爷爷告诉我们,要成为四好少年,还要勤奋好学,努力上进。在我们学校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同学呢?(现场采访)

张瑶:第二小队的张明皓就是个勤奋学习的同学,别看他年纪小,可爱读书了!张明皓同学,你看过哪些书?

张明皓:„„

王慧:你可以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吗?

张明皓:当然可以啦!现在,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丑小鸭》。

张瑶:队员们,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受?(现场采访)

(丑小鸭不怕困难,努力上进!)(我也要向丑小鸭学习。不怕挫折,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4、六中队快板《争做四好少年》。 王慧:胡锦涛爷爷告诉我们要成为四好少年,还要做到团结友爱。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中队,他们队员很少,但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班主任有事,他们自己利用业余的时间练习节目,下面,就请欣赏六中队为我们带来的快板:《争做四个好少年》

5、全校合唱《红星歌》,关于建党90周年知识问答。

王慧: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了增进广大中小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县开展了“课前一支歌”活动。

张瑶:每天清晨,那激昂、催人奋进的歌声都在校园里回荡!我们要把豪情壮志和对党的热爱唱响! 王慧: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歌》催人奋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地心灵,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珍藏。 张瑶: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下面请欣赏全校同学的合唱《红星歌》。

张瑶:同学们唱的很好,那么,大家对党的知识了解吗?(了解)好,让我来考考大家。. 张:①、今年是建党多少周年?一起回答:(9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是什么时候?(1921年7月)

王:②、中国共产党党徽是什么样的?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张:③、党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王:④.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张:⑤、党的行动指南?

答案: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二中队舞蹈《劳动最光荣》 王慧:让我们以掌声鼓励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回答!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们一样,多多了解党的光荣历史,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张瑶:队员们,要成为四好少年,还要爱劳动、勤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瞧,那边走来了一群爱劳动的小朋友。下面,让我们欣赏第二中队的舞蹈《劳动最光荣》。7五中队诗歌朗诵《少年中国说》

张瑶:我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

王慧:我们团结友爱,体魄强健。

(合):我们有一个骄傲的名字:中国少年!

张瑶:下面,让我们欣赏五中队的诗歌朗诵《少年中国说》!

8:全校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王慧: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在祖国的怀抱里快乐成长,

张瑶: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在党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王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张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辉煌!

王慧:最后,再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共同歌颂中国共产党!请欣赏全校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六、辅导员讲话

张瑶:现在,请辅导员范老师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辅导员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同学们,大家精彩的展示,证明了队员们的水平和实力,你们是好样的!主题活动中,你们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好少年”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你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人人都争当“四好少年”,与时代同行!你们这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希望你们下次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七、、呼号

王慧: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拳,呼号。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队员:时刻准备着!)

八、退旗

张瑶:进行大会第八项,退少先队队旗。(敬礼!礼毕!)

九、活动结束

王慧:同学们,做四好少年不是梦,只要 努力,在座的你我都能实现! 张瑶:今天我们是株株幼苗,在学校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王慧:明天,我们便是棵棵栋梁,撑起祖国大厦,使他更加繁荣、辉煌!同学们,有信心吗?

们活动的领导、辅导员、老师们,欢迎你们多多指导!再见!

第五篇:视觉传播时代的阅读困境与媒介素养1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影视媒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刻影响,人类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期,图像在不断挤占、征服甚或超越文字,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被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和符号所包围,视觉文化已逐渐取代语言文字获得主因地位,对传统的文字阅读构成了巨大的挑战。①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视觉文化时代,受众在认知、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将面临怎样的阅读危机并如何走出这种阅读困境。

一、视像成为当代生活的主要图景

在以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化时代,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凭借自身优势打造的图像符号已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图像崇拜已成为现代文化的盛景,视觉享受凌越文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在当下纷繁芜杂的社会景象中,从室内装潢到城市规划,从美容瘦身到形象设计,从网络游戏到动漫音乐,从重读老照片到名著文本的精美插图,从央视春晚的视觉盛宴到“超级女声”的集体狂欢„„充斥耳目的影视文化和网络艺术形成了对文字阅读的合围和挤压之势,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成为当代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和无法规避的符号。在这个大众文化流行的消费社会里,影视文化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裹挟着芸芸众生;电脑窗口不时弹跳出的一个个图像景观使受众浸淫在无尽的审美愉悦中。而消费文化的平面化和娱乐化、意义的深度消失和纷乱场景的拼贴意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受众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浏览,在看,在忙不迭地看电视、电影中快速移动的影像,看网络中应接不暇的图片,看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日益浸润在流光溢彩的视觉景观中,受众原本狭隘的公共空间变得愈加逼仄。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就是资讯”。如果撇开其他方面的因素,单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解析,我们还是能充分享受到电子媒介时代高度跳跃的非线性读屏方式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视觉快感。因为媒介技术,现代人的确比古人的经验范围要遥远而深广,大至浩瀚的太空世界,小至深海蜉蝣、原子内核,都可以用肉眼在屏幕上看到。不经意的剪贴和复制在视觉文化领域里随处可见,成像和剪辑技术使任何图像的拼贴显得轻而易举。但是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使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开始退化,甚至导致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力的降低;关注点的雷同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经验交流状况很难持久下去;长期的读屏浏览使我们开始用他人编织好了的被动视听去代替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判断——用新闻代替事实,用选择代替自由,用数据库代替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视觉形象已不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图像亦不必为实际负责。媒介技术的扩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实施替代法则的过程,媒介和现实已经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

人最大的自由就在于他的不可替代性和真实性,而这种拟态环境剥夺了受众享受真实的权利。电子媒介带来的虚拟化正在全面地改变甚至颠覆着我们的行为和心性,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它可能导致“现实倒置”(reality?inversion),一切成了模式、形象与符码,“想象界”与“真实界”的距离完全消失,幻象与真实相互混淆,人类面临“真实感的消失”?②。整个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在这种由电子媒介和消费娱乐所主导的行为模式的“符号”之下,一切变得既是分离的又是毫无差别的,每个人都狂热地追随着大合唱式的时髦模式,世界越来越难以把握和理解。

二、视像浏览使受众遭遇阅读困境

在每一种传播技术的背后,都潜藏着相应的媒介逻辑。因此,受众信息接受方式和媒介技术之间的循环互动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电子媒介时代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为非线性发散型结构,传统的纸质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则呈现出一种线性传播的结构特征。当受众在进行纸媒阅读时,由于受阅读时间和版面空间的限制,只能在既定的信息中阅读,而且只能向前或向后阅读,甚至有时受众需要暂时离开某一文章去查阅某个生词或另一篇参考文献以补充某些知识,然后再回到最初的阅读起点,某种程度上会给受众带来令人不快的阅读障碍。

尽管如此,从本质上来说,印刷文本平面化的特征以及文字符号最具张力的抽象性特征,使人类的思维有着无限延展的空间。文字阅读能够使受众静心坐下以凝神专注的方式,通过深思联想沉入到文本中,透过语言而想象其传达的形象并品味其内在意旨,进而领会作者传达的深层内涵。一方面,由于文字书写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转换隐含了意味深长的距离,使文字表达的间接性、抽象性、体味性为文本表征和阐释保留了悠远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文字书写的延时性和稳固性,又可以使书面表达中的思想审理和价值重建保留了意义空间。

电子媒介创造了没有边缘的多中心,以随机的不连续的图像瓦解了线性的逻辑思维模式,而走向非线性的思维。制约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经过若干次超链接的资料虽然和原始阅读的信息之间没有了联系,但受众仍可以在信息汪洋中继续传播下去。而在这种超文本的自由阅读中,受众很可能被卷入一种“链接深渊”,以致迷失了自己。以电视为例,它“受收视率的影响,屈服于紧急性的压力,从而制造了一种快速思维,培养了一批‘快思手’。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消化过的文化食粮,提供预先已经形成的‘固有思想’。‘快思手’的特权使得‘颠覆性’(文字意义)式微而世界也欲渐陷落于深度的假象,时髦言词的烟花和不实之词的喧嚣亦消弭了当代社会最真实的生存困境”③。电子媒介时代视觉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可视性、内容上的通俗性及明星效应,极大地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休闲愿望的情感诉求,再加上传达方式的瞬时性和重复性,使受众无法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并进行抽象的形象思维和演绎推理,更无法深入到文字当中,而是沉浸在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中。相较而言,纸媒文本的那份高雅文体特有的理性反思的沉重感和批判意味,就轻易地被受众的视听感受消解掉了。

三、视觉文化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日常生活中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光盘以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出现,都充分说明视像化已随处可见。在视觉文化传播盛行的今天,文化转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转向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的成长环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种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问题。眼花缭乱的视觉文化需要人们去认真辨别,生活经验不断在暗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但这恰恰又是最危险的。

当视觉文化成为“快餐式”的消费品时,人类很容易沉迷于轻松的感性愉悦而摒弃相对沉重的理性思维④。读图式的文化消费,由于过多地依赖直观图像思维,可能会带来联想、思辨能力的下降,可能带来读写能力的下降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个性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个性风格的缺乏,都是迫切需要人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感性与理性、读图与读文的和谐统一应是视觉传播时代的应有之义。在我们欢呼“读图时代”来临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抵抗人为的视觉暴力,自觉抵制不良图像信息意识,提高受众对视觉图像的批判解读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因此,在当前视觉信息超载的网络语境下,视觉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成为当下受众走出阅读困境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把传统的文化有机地嫁接于视觉文化中,在继承中发展,直观而不低俗,还受众一个多彩、健康、清朗的视觉空间。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一组视觉能力的素质⑤。视觉能力对正常的学习过程来说具有基础性作用,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发展出这些能力,并据以理解和区分其环境中的可视动作、物体、符号,无论它们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创造的。对视觉能力的创造性运用,使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将这些能力运用于鉴赏,人们就能理解和欣赏视觉传播方面的经典之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加强了意识形态批评的内容,人们开始关注图像背后隐含的内容和意义,这使素养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媒介多元化时代,受众读书时间越来越少,视觉文化素养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易行的过程,要着眼长远,进行系统教育,特别是应注重对文字阅读的强调,在阅读中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拯救道德腐败、价值失范的趋势。只有在公众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夯实基础,才能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媒介文化冲击;只有在文化素养教育中取得突破,才有可能使公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经受得住文化多元化的考验。

视觉文化素养强调的不仅是“观看”,更是要“看懂”,更是要求受众正确把握视觉图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这个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看”,去“阅读”?当我们厌倦了视觉符号的冲击和“暴政”,想要重新获得视觉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时,我们的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都是每一个享受着或者批判着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的人们所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因为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放弃我们珍贵的视觉:“谁失去双眼谁就会把灵魂抛弃在一个漆黑的深渊,在那里,重见阳光及宇宙光明的一切希望都停止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而且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就不会站在守旧的立场上来对待视觉文化,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变化。其次,视觉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它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需要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一文化转向,另一方面又要对这一转向的种种影响予以研究,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找到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最后,在充分研究视觉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提倡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和行为范式。譬如在教育中、在娱乐中过度的视觉化和快感化就应该加以限制;再比如,有必要提倡“回到书房,亲密阅读”。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语言是我们生命的家园,我们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应该保持我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回到书斋清静阅读,应该是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做出的理性选择,换言之,我们不要因为图像文化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此文系2009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西藏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2001(02)

②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6(1)

③[法]布尔迪厄,许晖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④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⑤马焰.序一[A].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