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10篇(精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10篇(精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10篇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精选10篇)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10篇(精选)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均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ICU和心脏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7例) 和对照组 (3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变血管、梗死靶血管、梗死部位、心功能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1981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行冠脉介入术 (PCI) 的患者;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文盲或沟通障碍者;有精神异常状态等原因不配合研究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严重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者;不同意进入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发病-就诊时间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包括急诊PCI术、补救PCI术和择期PCI术、溶栓治疗等) ;按照其适应证给予主要西药治疗 (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强化降脂治疗)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者分别按照各自的治疗规范以相应治疗。中医药治疗方案按照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内阻证、阳虚血瘀证给予丹参针、参麦针、参附注射液、通冠胶囊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方案。护理方案按照围绕整体护理, 根据护理程序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

1.3.2 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焦虑, 耐心解释病情, 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及时向患者转告疾病好转的信息, 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了解其家庭关系、经济情况, 尽可能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 争取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 减少探视及声光刺激, 保证良好的睡眠。给予积极地健康教育宣教 (饮食、休息、用药、用氧等知识指导) , 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多陪伴患者, 做好生活护理, 同时反复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先进的治疗手段和乐观前景, 介绍治愈病例, 让患者树立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针对患者的抑郁心理, 引导患者认识心身疾病的本质, 消除畏惧、绝望的心理, 端正对疾病的态度, 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选择合适的音乐建立音乐库,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给予音乐治疗。

1.4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评价:选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eattle Angina Scale, SAS) , 两组分别于纳入时和纳入1个月进行测定评分。社会经济效益评价:记录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心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定义为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和严重心力衰竭的再次住院事件。所有参加评分及随访的护理人员均经过培训, 由护师以上人员负责。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 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要求者,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 t 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在各维度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组间比较, 心绞痛的稳定状态 (AS) 、心绞痛的发作情况 (AF) 、治疗满意程度 (TS) 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而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 (PL) 、疾病的认识程度 (DP) 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改善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多项维度。详见表1。

1) 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基金课题 (No.2060093)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见表3)

治疗组在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心理护理通过缓解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情况, 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从而减少了卧床时间、住院天数, 相应的减少了住院费用。

2.4 两组随访情况分析

1个月后进行随访, 治疗组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 而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自行停用氯吡格雷, 发生亚急性血栓事件, 行靶血管血运重建术。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的危重症之一, 病死率极高, 其疾病本身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强的精神刺激, 而且某些心理应激反应不仅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和诱因, 而且伴随着病情的演变而变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 加之剧烈疼痛和气急引起的濒死感, 使患者感到绝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初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反应[3], 另外, 在不同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下, 患者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 AMI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形式有焦虑、抑郁、自我意识丧失、否认等。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的真心痛。《内经》认为, 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 正常情况下, 这7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 若其中任何一种情志不协调, 将产生如“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等情志改变。因此, 《内经》认为要预防七情致病, 就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祖国医学认为, “喜伤心”“喜则气缓 ”, 许多心肌梗死患者发作于节假喜庆之日, 说明“乐极”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依据情志五行相胜的理论, 对AMI患者不同心理反应, 可以情胜情方法进行情志护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责任制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等现代护理新型模式的深刻影响下, 我国明确提出把心理护理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全过程中,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包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 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 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4]。除常规护理外,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放松技术、冥想、体能锻炼、增加社会交往等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5]。而音乐治疗作为国内一种相对比较新颖的心理以及生理辅助治疗方法, 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医疗及保健行业的重视和青睐[6]。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通过调节情绪而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情绪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器官和系统, 从而有利于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中医学源远流长,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理论。先秦时期的《白虎通·礼乐》中提出了“调和五声以养万”之说。《乐记》中有“乐至而无怨, 乐行而伦清, 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天下皆宁”。《乐书·第二》篇载“音乐者, 动荡血脉, 流通精气, 而正和心也”。这些都说明音乐具有通达血脉、振奋精神、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 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治疗组的患者对护理较满意, 治疗组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明显改善, 可能与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改善交感神经活性有关。治疗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说明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所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使临床治疗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7-96.

[2]王会霞.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疏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9) :1071-1072.

[3]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49.

[4]刘晓虹.关于临床心理护理基本概念和实施原则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3 (1) :44-46.

[5]王建荣, 陈钰.心理护理前后患者血清中IL-2、IgA、IgG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 (2) :88-89.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2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急诊手术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51-02

Emergency 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ical analysis of 56 cases

ZHONG Guorong

Department of CCU,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City,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 5240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MI, and to analyze the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8 to October 2011 in our hospital underwent emergency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 collected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est group of 6 h and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xperts to clear the blood vessels of 2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6 h underwent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o clear the blood of 28 patie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in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clinical control group in the number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test group, and mortality was also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Conclusion AMI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so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blockage of blood vessel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lower rate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ronary intervention; Emergency surgery

随着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病率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日益增多。临床中心电图普遍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与评估中,认为ST段抬高具有较为可靠的诊断价值,使得AMI临床诊断显得愈加简便。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5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AMI患者临床诊疗特点,并分析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0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标准参考2001年中华血管病学会制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入院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及他汀类降血脂等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为6 h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并疏通血管的28例患者,对照组为6 h后行急诊介入治疗疏通血管的28例患者。两组患者的PCI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采用血栓抽吸法取出血栓[2]。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内心脏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患者治疗后恢复的情况,将结果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如需再次进行PCI术,以及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甚至死亡现象,均应作为心脏不良事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

2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内随访发生的临床事件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在术后发生临床不良临床事件的人数明显多于试验组,且病死率亦高于试验组,经SPSS软件计算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x2=15.87,P<0.01,二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在发现AMI临床症状后迅速疏通堵塞的血管可有效改善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术后不良临床事件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x2=15.87,P<0.01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快速疏通梗阻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组织的灌注。经急诊行PCI治疗后,有部分心肌组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栓塞和血管痉挛缺血供血较差[3]。传统行PCI术由于对血栓的挤压引起血栓破裂并流向远端,进而导致原梗阻部位血流不畅现象。梗死后的血管其血栓负荷是PCI术中血管栓塞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血栓抽吸是一种主动近端保护方法与措施,有学者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时行血栓抽吸,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2],因此,本研究在急诊行PCI术时采用该方法取出血栓。

目前临床非ST段抬高的治疗有一定的分歧,既往大量冠脉造影资料显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新鲜血栓引起的血管完全闭塞比急性STMI少很多。因此,目前对该类AMI的治疗并不主张行积极的再灌注治疗,即不宜行急诊介入治疗。药物溶栓治疗已被否定,其导致的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尚无一致定论,而采用PCI治疗是否具有優越性尚无明确定论。有学者研究证实了PCI的优越性[4]。本组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含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此外,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梗的药物治疗强调抗凝、抗血小板粘附及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合理运用,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术后冠脉复通。

当前临床研究认为,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管腔血栓形成。如若血管闭塞不得到及时的复通,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

本研究中,对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使梗阻相关血管的复通率极大的提高,有效率达到95%以上。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可使濒死的心肌细胞恢复供氧,进而恢复活性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极大的改善患者预后。池洪杰等[5]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其血管复通的距发病的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显著。如果能够在患者发病后2 h内对重建冠状动脉内的血供,可最大程度上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恢复缺血心肌细胞的功能。若在患者发病6 h后复通冠脉血管供血,则治疗效果明显下降。甚至有学者提出如果梗死相关血管的复通每延迟30 min,患者可减少1年的预期寿命。

患者梗死血管迅速、有效而又到位的复通,能够尽可能多的挽救患者心肌细胞,使心肌梗死的面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够进一步得到改善,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研究结果亦证实了上述结论。对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6 h内复通血管的患者,其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仅为7.3%,远远低于发病6 h后复通血管的患者。因此,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缩短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复通的时间,可尽可能多的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降低患者心脏功能恶化现象及不良临现象的发生。所以,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梗阻时间较长的患者要尽可能的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脏负担,尤其要重视患者出现心衰现象,采用多种手段降低心脏破裂现象发生的可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2] 尹作民,孟昭艳,张成森,等.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5):613-619.

[3] 康俊萍,马长生,吕强 等.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结果的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56-1161.

[4] 张中平.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90-93.

[5] 池洪杰,张大鹏,杨新春,等.高血糖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病杂志,2009,37(7):595-560.

[6] 阳维德,郑萍,朱汉华,等.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6):95.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1±5.9)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2~12 h,平均(6.4±2.4)h,梗死部位为28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后壁,17例前壁前侧壁,10例右室后壁;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血管杂志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1)患者持续缺血性胸痛时间在30 min以上;且经过休息或者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2)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具有相邻两个胸导联抬高或者具有两个以上的肢体导联抬高;(3)发病时间在12 h内;(4)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呈异常升高,且肌钙蛋白呈阳性;患者无严重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碍[3]。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检查,术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300 mg氯吡格雷口服,应用Judkins穿刺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根据TIMI血流分级法进行评估血管狭窄程度,若血管狭窄程度在75%以上,对于梗死的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导丝及支架。应用导丝将冠状动脉病变梗死处进行疏通。并注入100~200μg硝酸甘油,如果梗死动脉病变呈现清晰可以直接置入支架,如果梗死相关动脉病变不清晰,可先使用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支架。术中给予普通肝素钠7500 U,术后给予患者100 mg阿司匹林口服,1次/d,75 mg氯吡格雷口服,1次/d,同时术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介入手术成功标准:经过血管造影置入支架后,患者病变的冠脉残余狭窄在30%以下,TIMI血流分级为3级,且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等情况发生。在介入手术成功的基础上,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基本恢复,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则为治疗成功。

2 结果

2.1 6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64例患者中单支病变者32例,双支病变者24例,三支病变者8例;12例为前降支,7例为回旋支,13例为右冠状动脉;10例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8例为三支病变,8例为前降支+回旋支,6例为右冠状动脉+回旋支,见表1。

2.2 患者支架植入情况分析

所有64例患者植入支架68枚,其中直接植入9枚,占13.24%,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植入支架59枚,占86.76%,植入支架直径平均(3.2±0.3)mm,长度平均(19.5±3.2)mm。

2.3 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分析

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88%,术后存活率为90.63%,术后死亡率9.38%。见表2。

2.4 患者手术时间及其他情况分析

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3±0.3)h,术中15例患者出现了早搏及心律加快情况,3例患者发生血肿,经过处理后吸收;7例患者发生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后缓解。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并且具有年轻化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不困难,不过对于无胸痛的患者,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CABG及介入治疗。以往采取药物溶栓治疗,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尤其是老年患者,禁忌证比较多,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相关研究指出,采取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60%~70%,且残余狭窄率比较高,再次复发概率比较高,恢复灌注时间比较长,有的患者具有溶栓治疗禁忌证,并发症中出血概率高[4]。因此,早期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疏通闭塞的血管及减少再灌注损伤十分关键。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更新,PCI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且也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方法。PCI通过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改善心肌供血的情况。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心肌梗死症状一般在患病8 h内出现,患者体内多数的心肌细胞还处于冬眠的状态,在此时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坏死的心肌细胞,促使其恢复至冬眠心肌细胞功能,这对于恢复患者心功能十分有利。不过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比较快速,且变化多样,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案。该疾病的并发症比较多,且发生率较高,在采取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合理,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以往的溶栓治疗方法比较,明显具有很多优势[6]。(1)该方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以往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患者也可以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消除冠状动脉的狭窄,恢复正常血运,维持正常的灌注状态;(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可以将闭塞的血管迅速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流状态;(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再出血及再梗塞的概率比较低,进而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虽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患者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进而确保治疗效果。临床治疗应把握好介入治疗时机,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讲,多一分时间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7]。不少临床研究指出,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开始时间关系紧密,例如在朱春甲等[8]的研究中表明,发病3 h以后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TIMI血流恢复3级的成功率较发病3 h之内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显著降低,且患者远期疗效中死亡率及心衰发生率较3 h之内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高。其原因是发病4 h内采取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使冠状动脉再通,促使心肌功能改善,而6 h后采取PCI治疗,仅可以预防左心室重构,因此,本文笔者认为采取PCI治疗,最好选择在6 h之内进行。本文研究中,64例患者手术成功者62例,其成功率为96.88%(62/64),术后患者存活率90.63%(58/64),术后死亡率9.38%(6/64)。此结果说明,PCI的临床安全性较高,且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中,术中15例患者出现了早搏及心律加快情况,3例患者发生血肿,经过处理后吸收,7例患者发生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后缓解,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应加以预防[9]。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探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4例患者中单支病变者32例,双支病变者24例,三支病变者8例;12例为前降支,7例为回旋支,13例为右冠状动脉;10例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8例为三支病变,8例为前降支+回旋支,6例为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手术成功率为96.88%(62/64),置入支架68枚,术后患者存活率90.63%(58/64),术后死亡率9.38%(6/64)。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3±0.3)h,术中15例患者出现了早搏及心律加快情况,3例患者发生血肿,经过处理后吸收,7例患者发生了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后缓解。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琳云.关于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7):69-70.

[2]王冬艳,马晓鸥,冯丽侠.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19-2820.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4]张力俨,张翠丽.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究,2011,32(1):64-66.

[5]张健瑜,梁茜,蔡炜标,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与左室重构、心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6):863-865.

[6]索传涛.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82-2283.

[7]景舒南,赖碁,杨芳,等.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与择期PCI术血浆NT-pro BNP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1-2.

[8]朱春甲,汪坤,周杰,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7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75-2677.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4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02-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属于冠心病的类型之一,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骨后发热、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10%,就现阶段来看,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但是常常出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为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华心律失常的产生原因,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符合WHP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男43例,女19例,年龄为43~82岁,平均年龄为(48.8±4.9)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0h,平均时间为(8.7±1.3)h。在梗死类型上,前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数量分别8、5、10、9。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肾脏疾病者;有肺部疾病史者。在手术前,为患者应用噻氯匹定,术前均布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

1.2 急救措施

1.2.1 入院后的病情观察

在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其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情况,开展持续性的心电监护,定期检查患者肾功能与尿量,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观察其呼吸、瞳孔以及意识变化情况,避免患者发生脑损害的问题。对于以上指标,在入院后,每隔15~30min记录一次,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4h记录一次[1]。

1.2.2 建立静脉通道

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建立好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为下肢静脉,根据患者病情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好滴速;一条为上肢静脉,维持患者正常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滴注门冬氨酸钾镁。在滴注过程中,及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好滴速[2]。

1.2.3 抢救注意事项

在患者入院后,将人工呼吸机、吸引器与起搏器置于患者床旁,如果发现监护仪出现异常,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一旦患者停止呼吸,则应该应用器官插管法,辅助呼吸。

1.2.4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粗颤者可以应用利多卡因、可达龙;对于细颤者,可以应用肾上腺素与利多卡因;对于室颤者,可以应用葡萄糖注射液与胺碘酮。患者在入院一周之内,必须要卧床休养,指导患者掌握在床上排便的方式,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为其应用缓泻剂或者开塞露。如果患者疼痛劇烈,可以应用消心痛、杜冷丁、异丙嗪、安定。在饮食上,鼓励患者食用清单、维生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患者之中,室性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11、12、9,2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6%,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致,经过针对性的急救处理之后,患者QTc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QTd显著减小,抢救前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急救前后QTc、HR与QTd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本组患者急救前后QTc、HR与QTd对比示意表

组别QTc(ms)HR(次/min)QTd(ms)治疗前411.07±42.1396.66±13.4466.13±11.33治疗后523.33±77.0361.53±6.4730.57±6.83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的常见心血管疾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法可以提高心肌细胞活性,重建心肌梗死动脉,但是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为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密切监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了解不同位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根据梗死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准备好抢救药品与物品,合理配置药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4]。

本研究对于32例患者采用了全面的治疗措施,结果显示,在本组患者之中,室性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例数分别为11、12、9,2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6%,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致,经过针对性的急救处理之后,患者QTc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QTd显著减小,抢救前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抢救措施,为了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早将冠状动脉开通。

参考文献

[1]李婷,刘娜娜.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护理[J]. 吉林医学. 2011,13(22):337-338.

[2]李存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护理体会[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21(07):253-254.

[3]刘玲,赵淑媛,廖贵红.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 2012,16(03):425-426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11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35~75(53.43±10.33)岁;发病时间<3h,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5例,有冠心病史50例,有风心病史36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患者发病时间3~6h,年龄35~74(53.12±13.25)岁;合并高血压33例,糖尿病6例,有冠心病史48例,有风心病史3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制定的《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诊断,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标准,经头颅CT检查或MRI检查排除患有脑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溶栓术的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在DSA的监视下手术。麻醉穿刺点采用股动脉穿刺,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放入6F导管鞘引至双侧颈部总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准备工作结束之后,根据患者体质量注入肝素,患者肝素化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患者血管闭塞情况及患者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在确定闭塞的具体位置后将导管头放入患者患侧颈内动脉进行溶栓治疗,对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近端脑梗死患者采用微导管引入患者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地采用机械性手法破环血栓后再进行溶栓治疗[3]。溶栓剂使用尿激酶(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万U,批号:国药准字H10920038)50万~6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推注,药液在10min内推注完毕,然后对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不同可再添加10万U推注,之后再次进行造影复查,注射的最大剂量不超过150万U,溶栓时间不超过2h。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及未再通。总有效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术前、手术后、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21d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评价,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NIHSS评分

2组患者术前及术毕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21d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是血管堵塞引起的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实质性病变,如不尽早治疗可发生局部不可逆的坏死性损伤,但多数患者均会由于形成侧支循环使患部得到少量的血液供应,使部分神经细胞得以存活。因此如能及早恢复患者的血液供应,就能使患部功能尽早的恢复正常[4]。介入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方法,但对窗口治疗时间还无明确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患者发病4~6h时为窗口期,超过6h后患者神经细胞就会发生死亡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5]。本文结果显示,在发病后3h内进行介入治疗,治疗效果更加。

注:与介入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手术结束后应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的出血情况,若出血严重当采取止血措施,患者在病房中采取仰卧位,及时关注患者动脉插管处有无渗出及血肿[6]。手术结束后24h后若患者伤口未出现出血情况,则应当鼓励患者尽早下地运动,避免血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恢复方案,对患者血流变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及血小板含量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出现异常应尽早治疗,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7]。

本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未再通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毕NIHSS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21d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更利于患者闭塞再次打通,起效快,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治疗可大大降低患者治疗的风险,对临床应用存在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269-270.

[2] 黄顺贵,刘梅,徐庆.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46-47.

[3] Gomez C R,Orr S C,Soto R D.Neuroendovascular rescue: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02,4(5):405-419.

[4] 刘拥军,刘利娟.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376.

[5] 付建红,姚声涛,邓棋方,等.急性脑梗塞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致颅内出血六例报道[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4):409-410.

[6] 季霞,胡晶,李新.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8,7(21):117-118.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经临床确诊为初发的AMI患者68例。入选标准如下:(1) A组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溶栓方案执行[2];(2)年龄34~75 (62±13)岁;(3)患者入选时间距发病≤12h;(4)患者入院后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口服噻氯匹定500mg,然后随机分为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组(A组)和直接PTCA/STENT组(B组);(5)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基本相似。

1.2 分组与治疗步骤

入院后常规纪录12导联心电图,溶栓治疗加补救性PTCA/Stent44例,先静脉滴注肝素5 000U,随后用rt-PA8mg静脉推注(2min内)余42mg于90min内静脉滴注,总量为50mg。24h内每2 h抽血测心肌酶及凝血时间检查,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溶栓前及溶栓后90min和PTCA/STENT前后做心电图监护,一次12导联(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应做18导联),并予持续心电监护,溶栓后给予肝素钠1000U/h持续静滴2d。溶栓治疗后尽快行冠状动脉造影,并立即行补救性PTCA/STENT,所有IRA均行支架置入。未溶栓组则直接PTCA/STENT,两组病人手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示波监护3天,心肌酶每日1次检测其增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d,扩冠、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术后10d,心肌酶恢复正常的病人可下地活动,做心脏超声检查以测定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手术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凡是右冠状动脉病变者,在开始行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前常规由右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器导管至右心室心尖处,术中一旦出现窦性停搏及窦性心动过缓时则迅速打开临时起搏器至每分钟60次起搏以带动心脏跳动。对术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者则酌情将利多卡因50~100mg加入莫非氏管内静脉注射并予以利多卡因加入5%葡萄糖液体以1:1浓度维持静脉点滴。术中出现心室颤动着则即刻予以300~360瓦秒能量体外电除颤。对术中一过性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者则予以20%~50%多巴胺静脉点滴、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及支持对症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首次CAG显示

(见表1) A组IRA51支,其中LAD29支,RCA15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15支,LCX7支。两组相比,病人性别、年龄及冠状动脉梗塞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A、B两组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见表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种:窦性停搏、一过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

注χ2=81.8;P>0.05,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

注:χ2=95.29;Pa<0.05,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χ2=78.5;Pb<0.05,两组LVEDP相比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研究证实,AMI患者冠状动脉的急性完全闭塞可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血管闭塞时间越长,静脉rt-PA50mg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后成功率越低,AMI后IRA的早期开通,迅速、充分持久的恢复心肌再灌注,是保护左心室功能,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3]。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TCA加STENT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PTCA加STENT术是目前急诊救治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4]。它具有可以迅速确定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及病变部位,心脏缺血事件少,再闭塞率低和心脏功能保存良好等优点[3,5]。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指心肌缺血后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是AMI患者血管再通的常见标志,其发生可能与缺血性及再灌注是氧自由基及细胞该超载的作用是心肌细胞兴奋性恢复的不一致,并形成折返激动有关。同时当心肌缺血时,细胞内氢离子大量增加,通过钠离子与氢离子的交换致使钠离子在细胞内显著增加,继而又通过钠离子与钙离子的交换使细胞内钙离子明显增多。钙离子一方面可激活细胞膜结构的磷脂酶,造成膜磷脂的分解而受损。另一方面,钙离子增多本身与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有因果关系,如激活蛋白酶,致使黄嘌呤脱氢酶氧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前者是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黄嘌呤通过无氧氧化途径形成尿酸,不伴有氧自由基的产生,而后者是缺血过程中三磷酸腺苷分解的大量黄嘌呤从再灌注中重新获取氧时通过有氧氧化途经生成尿酸的同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继续发挥损伤作用[7]。

机体在进化与生存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抗氧化系统,主要有酶类和非酶类。酶类主要有3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美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前两者存在于细胞线粒体内,作用是将氧自由基歧化,一半生成H2O,一半生成O2。在心肌缺血时,这些天然酶生成减少,其活性亦降低。故当缺血心肌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突然大量涌现,而起抵御作用的抗氧化物不仅量小而且作用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容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取决于缺血时间。实验表明,心肌缺血40min以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加重,缺血40min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反应达高峰。60min时该反应明显减弱。心肌超微结构变化也是这种趋势,60min以上缺血即出现严重不可逆性破坏,表现不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了[6,8]。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理改变特点为梗死区域由中心向周边扩展发展。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必须基于心肌细胞能够有氧自由基及钙离子超负荷存在基础上。本组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术与直接PTCA/STENT术治疗AMI比较,前者治疗时间提前(发病12h内),病变区域内心肌细胞尚未完全坏死,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表明AMI后尚存活的心肌细胞越多,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越好。

摘要: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 AB两组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 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事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参考文献

[1] Ross AM,Coyne KS,Reiner JS,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 ring primary angioplasty with a strategy of short acting thrombolysis and immediate planned rescue angioplas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the PTCA trial[J].J Am Coll Cardiol.,1999;34(7): 1954~1962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8~329

[3] Wearer DW,Simes JR,Betriu A,et al.Comparision of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quantitative review [J].JAMA,1997;278 (23):2093~2098

[4] Antoniucci D,Valenti R,Buonamici P,et al.Direct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n acute myocardial in- farction[J].Am J Cardiol,,1996;78(5):568~571

[5] Amadeo B,Robert MC,Xavier B,et al.Recurrent ischemia after thrombolysis importance of associated clinical findings [J].J Am Coll Cardiol.,1998;31(1):94~102

[6] Rakhit RD,Eduards RJ,Marber MS.Nitric oxide,nitrates and is- chemic preconditioning[J].Cardiovasc Res.,1999;43(11):621~627

[7]张鸿修.实用冠心病学[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6~289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7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再灌注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属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我国发病率男性为15/10万, 女性为11.7/10万[1], 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侧支循环产生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IRA) , 实现心肌再灌注可挽救存活心肌、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2]。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治疗均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区别在于溶栓治疗心肌缺血的复发率为21%, PCI治疗心肌缺血的复发率可下降至6%[3], 因此PCI治疗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的首选方法。再灌注心律失常 (RA) 是指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后经自溶或药物溶栓、PCI等方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4], 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 RA常发生在冠状动脉开通的瞬间, 有的甚至发展成致命性心律失常, 因此能否及时正确处理RA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本研究总结2006年1月—2012年12月行直接PCI治疗的112例STEMI患者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12年12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2例, 男68例, 女44例, 年龄39岁~76岁, 平均53.8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5]。急诊PCI患者入选标准[5]:ST段抬高和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适合再灌注治疗而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同时发病时间≤12h。从发病至再灌注时间1.5h~11.2h, 平均4.53h, <6h67例, >6h45例。

1.2方法

介入治疗前急查心肌酶谱、血常规、血型、离子等, 为急诊介入手术做准备。所有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mg (吉林鹿王药业生产) 和氯吡格雷300mg (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 75mg) 。术前做好抢救设备及药物的准备, 药品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利多卡因等常规备用。入院时已有心率慢的患者如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房、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备好临时起搏器, 并穿刺好股静脉置入鞘管备用。心肌梗死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 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应用TERUMO桡动脉穿刺针, 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 如桡动脉穿刺有难度直接选用右股动脉穿刺。CAG检查后对梗死相关血管行直接PCI, 血栓负荷重的患者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 (武汉远大制药有限公司) 。从患者冠脉开通至PCI结束后2h内, 尤其冠脉开通一瞬间, 严密监测心电图、压力曲线及患者临床表现、生命体征等变化。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的发生情况

112例患者中, 出现RA共54例次, 占48.21%。其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AIVR) 11例 (20.37%) , 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50次/min) 14例 (25.92%) , 室性早搏17例 (31.48%) , 其他:室性心动过速2例, 房室传导阻滞5例, 房性早搏3例, 心室颤动2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2例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2例见于前壁心肌梗死, 其中8例伴有一过性低血压, 患者出现胸闷、头晕、恶心呕吐、濒死感等症状, 经静脉推注阿托品、多巴胺等药后心率、血压升至正常, 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2.2梗死部位与RA发生率的关系

心肌梗死部位:前壁62例, 下壁、后壁、右室共50例。“罪犯”血管:前降支 (LAD) 病变62例, 左回旋支 (LCX) 病变15例, 右冠状动脉 (RCA) 病变35例。前降支开通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高于右冠脉及回旋支病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右冠脉及回旋支开通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 高于前降支 (P<0.05) 。部分患者可见两种以上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详见表1。

例 (%)

2.3梗死相关动脉的开通时间与RA发生率关系

血管开通<6h组的有40例发生RA, 血管开通>6h组的有17例发生RA。血管开通<6h组RA发生率高于>6h开通组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8篇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AMI)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治疗能早期开通心外膜闭塞血管、挽救濒危心肌, 是重建血液循环的关键方法。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可使心肌微血管损伤和再灌注不良[1], 尤其是老年患者, 由于合并其他疾病多、基础心功能较差、冠脉病变多数为弥漫病变, 因此在开通犯罪血管中一旦发生无复流, 心肌组织未能有效地恢复灌注, 使急诊PCI的近期和远期临床获益严重降低, 大大增加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2]。因此及早预测老年患者无复流的发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拟对老年STEA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患者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为个体化解决老年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心内科因STEAMI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患者68例, 其中男44例, 女24例, 年龄60~81岁, 平均 (69.8±4.9) 岁。均采用相同技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系统 (GE Medical Systems) 进行结果分析, 由介入团队至少2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判断, 根据是否发生无复流分为正常复流组 (54例) 和无复流组 (14例) 。通用判断标准[3]:无复流:支架置入后, 造影显示靶血管前向血流明显减慢出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血流分级≤2级, 且已排除冠状动脉残余狭窄、夹层、撕裂、栓塞或冠脉痉挛等。正常复流: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分级为3级。

STEAMI诊断标准[4]:持续胸痛≥30 min, 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相邻2个导联ST段弓背样抬高:在胸导联ST段抬高≥0.2m V和 (或) 其他导联≥0.1 m V;血清肌酸激酶-MB和 (或) 肌钙蛋白T升高>1倍。除外心肌炎及心肌病、妊娠、感染、肿瘤、创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结缔组织疾病。

1.2 研究方法

急诊手术术前常规给予负荷量拜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冠脉造影时给予肝素3000 U, PCI术中按1000 U/kg追加, 术中每延长1h鞘管内追加肝素1000 U。以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为穿刺径路, 行冠状动脉造影, 多体位投照明确梗死相关血管 (IRA) 。PCI操作方法按照标准PCI术实施, 支架长度按照病变血管长度选择, 支架直径按照靶血管正常节段直径1∶1.1。术中出现无复流给予相应药物处理, 若使用血栓抽吸, 则抽吸≥3次。重复冠状动脉造影, 观察TIMI血流有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由SPSS 15.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TEA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

在68例STEAMI成功进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中, 14例 (20.6%) 发生无复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入院舒张压、血管狭窄、病变长度、参考管腔直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无复流组与复流正常组相比, 2组之间入院收缩压、2型糖尿病患病数、肌钙蛋白T峰值、发病-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和靶血管植入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正常复流组比较, *P<0.05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有无复流发生为应变量, 表1中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项目为自变量,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100 mm Hg、合并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和发病-再灌注时间是预示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信号, 见表2。

3 讨论

无复流是指接受PCI的心肌梗死患者, IRA开通, 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解除, 但心肌组织仍然灌注不足且除外冠脉痉挛、撕裂、夹层、栓塞狭窄等[5]。急诊PCI是老年STE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 然而无复流的发生使缺血组织不能获得再灌注, 尤其老年患者冠脉病变复杂, 无复流对临床结果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患者死亡率和再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显示: (1) 无复流发生率为20.6%, 流行病学显示急诊PCI无复流的发生率高达30%[6], 本组发生率较低, 与常规给予冠脉内替罗非班注射联合血栓抽吸有关, 实际发生数量还需更大样本来验证。 (2) 无复流组的入院收缩压明显低于正常复流组, 血压下降使微循环血流瘀滞, 增加毛细血管捕获白细胞机会, 白细胞聚集、黏附增加, 加重无复流。因此在老年STEAMI患者需要关注血压水平, 避免大剂量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硝酸酯制剂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的药物, 同时需要预防容量负荷不足、心功能不好等导致低血压状态的可能因素。 (3) 本研究中无复流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考虑原因为糖尿病可引起老年患者广泛的微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使微循环发生障碍[7]。对于老年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PCI后冠状动脉开通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如抽吸导管、冠脉注入替罗非班等防范无复流的发生, 同时做好无复流不能改善时球囊反搏的准备。 (4) 本研究发现, 发病-再灌注时间越长, 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概率越高;发病-再灌注时间过长能影响微血管床的血流灌注, 导致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8], 因此, 有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梗后应及早接受PCI, 从长期预后看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9]。 (5) 在无复流组中, 球囊扩张次数和靶血管植入支架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冠脉弥漫性、钙化性病变居多, 靶血管植入支架数量愈多, 支架发生贴壁不良和增加后扩次数的机会越大。文献显示支架贴壁不良和后扩次数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0]。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 治疗过程应尽量简化, 尤其IRA血流恢复后采用不完全血运重建、尽可能简单操作, 可使患者获益。

在对上述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 发现入院收缩压<100 mm Hg、合并糖尿病、球囊扩张次数多和发病-再灌注时间长是预示老年患者接受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信号;本研究对老年患者无复流预测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有助于建立STEAMI个体化治疗策略。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 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全面等问题, 还应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Galiuto L, Paraggio L, Liuzzo G, et al.Predicting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following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Biomark Med, 2010, 4 (3) :403-420.

[2]宋佳贤, 卞叶萍, 陆叶, 等.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3) :210-212.

[3]Romano M, Buffoli F, Tomasi L, et al.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incidence, predictive factors, and long-term outcomes[J].J Cardiovasc Med (Hagerstown) , 2008, 9 (1) :59-63.

[4]Pan W, Wang LF, Yu JH, et al.Intracoronary nitroprusside in the prevention of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hin Med J (Engl) , 2009, 122 (22) :2718-2723.

[5]Brosh D, Assali AR, Mager A, et al.Effect of no-reflow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ix-month mortality[J].Am J Cardiol, 2007, 99 (4) :442-445.

[6]Niccoli G, Burzotta F, Galiuto L, et al.Myocardial no-reflow in humans[J].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4) :281-292.

[7]姜坚.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 (12) :889-891.

[8]Yun KH, Shin IS, Shin SN, et al.Effect of previous sta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Korean Circ J, 2011, 41 (8) :458-463.

[9]陈漫天, 沈成兴.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5) :354-357.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9篇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84例AMI患者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术分组,47例单纯行PCI者作为对照组,37例同时行血栓抽吸术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血流TIMI 3级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36%(P<0.05);观察组术后无血流异常,与对照组的12.77%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2h ST段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PCI治配合血栓抽吸术治疗AM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水平,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00-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同时形成血栓,引起冠脉部分或者完全闭塞,导致心肌血流减少甚至中断所致心肌缺血性坏死[1]。早期开通梗死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目前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实现血管再灌注,但单纯PCI无法去除冠脉远端血栓,往往存在无复流、术后心功能不全以及胸痛等症状[2]。我院在PCI治疗AMI中应用血栓抽吸术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經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84例,其中,男61例,女23例,年龄25-78(53.32±6.72)岁;罪犯血管:28例左前降支,2 例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58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组,47例单纯行PCI者作为对照组,37例同时行血栓抽吸术者作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完善各项检查,常规予以300-600mg氯吡格雷及300mg阿司匹林口服。常规进行冠脉造影,采用TIMI血流分级法评价罪犯血管(IRA)的血流程度。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应用适宜的指引导管送入0.014英寸指引导丝至IRA的末端。观察组先行血栓抽吸术,即沿着指引导丝向IRA内植入血栓抽吸导管,并在X线监视下将导管治愈血栓部位,开启真空泵进行真空抽吸,并轻轻移动抽吸管以促进血栓抽吸。完成抽吸后进行冠脉造影,根据需要进行PCI治疗。对照组常规行PCI术治疗。术后均常规予以100mg/d阿司匹林以及75mg/d氯吡格雷口服,并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用药7-9d,同时根据病情予以调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2h 心电图ST段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流改善情况

观察组术后血流均达到TIMI 3级(100.00%),对照组2例(4.26%)1级,3例(6.38%)2级,42例(89.36%)3级,观察组的TIMI 3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慢血流、无复流以及远端栓塞等,对照组无无复流病例,远端血管栓塞及慢血流各3例,血流异常率为12.77%(6/4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术后情况

观察组术后2h ST段平均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LVEF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X±s)

组别例数ST段回落率(%)LVEF(%)住院时间(d)观察组3770.32±5.3542.11±7.8414.32±3.25对照组4758.09±7.7141.09±6.6915.01±3.642.3 术后并发症

两组均未发生院内死亡、急性左心衰竭、再梗死、出血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 讨论

PCI是目前临床治疗AMI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严重血栓负荷或者血栓脱落引起远端血管栓塞者,单纯应用PCI难以消除血栓,往往容易引起无复流现象,增加术后心脏不良事件以及病死率,严重影响临床预后。由于无法实现冠脉再通,导致血流难以恢复至TIMI2级以上,同时,血流速度缓慢可能导致术后形成畸形或者亚急性血栓,影响临床预后[3]。

血栓抽吸术主要是利用血栓抽吸装置,准确定位血栓并采用真空抽吸的方法而将血栓吸出,有效解决了IRA内形成大量血栓的问题,对于严重冠脉内血栓成分、血管远端血栓形成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远端栓塞以及无复流等发生率[1,2]。近年来,PCI治疗AMI前应用血栓抽吸术治疗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PCI前先实施血栓抽系数治疗,IRA血栓负荷显著降低,血流速度明显改善,有效改善了冠脉心肌灌注,术后LVEF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仍有提高趋势,而ST段回落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与孙欢等[4]报道一致。术后均未见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血栓抽吸术应用于PCI治疗AMI安全可靠,能够降低IRA内血栓符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可作为一种重要的AMI介入治疗辅助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东晖,金元哲,王琦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5):44-45.

[2] 陈卿,谢喜仁,郭书红等.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20(9):843-848.

[3] 刘晓堃,李莉,赵碧琼等.血栓抽吸导管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31-363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均在12 h内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研究组为术中出现无复流、慢复流并给予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66±7)岁。对照组为术中未出现无复流、慢复流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65±7)岁。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入选标准:

持续性胸痛时间>3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 mV,肢体导联≥0.1 mV;血清心肌酶谱CK-MB≥正常值上限2倍,肌钙蛋白阳性;起病12h内。

1.2.2 排除标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周内有外伤史或长时间心肺复苏史;对盐酸替罗非班过敏及抗凝禁忌症者;严重高血压≥180/100 mm Hg;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年龄>75岁。1.2.3给药方法:入选患者术前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进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按照PCI术中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2组:无复流组(12例)和对照组(30例)。术中出现无复流(冠状动脉TIMI血流≤2级)现象时,立即先给予硝酸甘油200μg导管内注入,2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如血流达TIMI血流3级,认为有效;如果无效则给予盐酸替罗非班10 ml (0.5 mg)导管内注入,2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如血流未达TIMI血流3级,再次给予盐酸替罗非班10 ml (0.5 mg)导管内注入,5min后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并维持静脉泵入0.15μg/(kg·min) 24~72 min。术后血压维持在100~120/70~80mmHg水平,保持冠状动脉的灌注压,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h/1次,持续7~10 d。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PCI术前、术后IRA 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24h及1周ST段回落(STR)情况;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第1周静脉血cTnI、CK-MB峰值水平及平均水平;住院期间24h及30d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TIMI血流情况:

研究组梗死相关动脉(IRA)PCI术后TIMI血流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心电图ST段回落:

研究组PCI术后24h及1周ST段完全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心肌酶及肌钙蛋白:

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第1周静脉血cTnI、CK-MB峰值水平及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术后血红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值、肝功能、肾功能、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绞痛改善率、顽固性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

2组术后均无心血管事件及大出血发生。研究组术后发生尿潜血阳性3例,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和肝素减量后尿潜血消失。

3 讨论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短效高选择性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精氨酸一甘氨酸一门冬氨酸(RGD)序列占据血小板GPⅡb/Ⅲa的交连位点,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或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2]。减轻了病变部位的血栓负荷,使血流明显改善,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改善无复流降低心脏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适用于AMI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治疗。本研究设计可排除患者自身影响TIMI血流的干扰因素,研究组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TIMI血流小于2级)时,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治疗后,IRA TIMI血流3级发生率达90.6%,与对照组TT-MI血流3级9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h及1周ST段完全回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第1周静脉血cTnI、CK-MB峰值水平及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值、肝功能、肾功能、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绞痛改善率、顽固性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4]。盐酸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研究组有3例尿潜血阳性,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和肝素减量后尿潜血消失。研究组用药后,有2例血小板数量值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停药后血小板数量恢复,未引起由血小板减少所致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AMI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安全有效,改善长期预后,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29):707-725.

[2]唐强,霍勇,陈明,等.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TIMI血流影响的I临床研究[J].中国介人心脏病学杂志,2006,7(14):97-99.

[3]唐强,郭来敬,张树和,等.盐酸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安全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7,5(26):21-29.

热门文章